國名:緬甸聯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面積:676578平方公里。
人口:5141.9萬(2014年人口普查),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佔總人口的65%。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華人華僑約250萬。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人口115.8萬。
國家元首:總統登盛(U Thein Sein),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3月30日正式宣誓就職。
重要節日:獨立節:1月4日;建軍節:3月27日;潑水節:4月13日。
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吁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9世紀英國發動三次侵略戰爭後佔領了緬甸,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5月被日本佔領。1945年3月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8年1月4日,緬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以吳努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1962年,緬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1月,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了 “社會主義綱領黨”(簡稱“綱領黨”),奈溫任“綱領黨”主席,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後改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簡稱“和發委”),改國名為“緬甸聯邦”。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大選。2011年1月31 日,緬甸聯邦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改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3月30日,新政府宣誓就職,“和發委”正式解散。
2010年舉行全國多黨大選。2月19日,完成新憲法草案起草工作。5月,緬舉行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以92.48%的贊成票通過新憲法草案。2010年3月,“和發委”頒布了《聯邦選舉委員會法》、《政黨註冊法》、《人民院選舉法》、《民族院選舉法》和《省/邦議會選舉法》等五部法律,並成立了聯邦選舉委員會。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根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公佈的選舉結果,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其當選議員約佔全部當選議員的76.4%。2011 年1月31日,緬甸聯邦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正式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並啟用新的國旗和國徽,選舉瑞曼為人民院議長,欽昂敏為民族院議長。根據2008年憲法,欽昂敏在本屆議會(任期5年)前30個月兼任聯邦議會議長,瑞曼于2013年7月接任該職。2月4日,聯邦議會選舉登盛為總統,丁昂敏烏和賽茂康為副總統。3月30日,登盛總統、兩位副總統及新政府內閣成員正式宣誓就職。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舉行補選,最終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45個空缺席位中的43 席,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和撣族民主黨各獲得1席。2012年7月,丁昂敏烏正式辭職,8月15日,年吞當選並就任副總統。
【憲法】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後,宣佈廢除憲法,並於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並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政府】主要成員有:國防部部長韋倫中將,內政部部長哥哥中將,邊境事務部部長岱乃溫中將,外交部部長溫納貌倫,宣傳部部長耶突,農業與水利部部長敏萊,環保林業部部長溫吞,財稅部部長溫欣,建設部部長覺倫,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部長坎佐,商務部部長溫敏,通訊與資訊技術部部長妙亨,勞工、就業與社會保障部部長埃敏,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部長杜妙妙翁欣,畜牧水産部部長翁敏,礦業部部長敏昂,合作社部部長覺山,交通部部長年吞昂,飯店旅遊部部長泰昂,工業部部長貌敏,鐵道部部長丹泰,能源部部長澤雅昂,電力部部長欽貌梭,教育部部長欽山伊,衛生部部長丹昂,文化部部長埃敏玖,宗教事務部部長梭溫,科技部部長哥哥烏博士,移民與人口部部長欽伊,體育部部長丁山,總統府部部長登紐、梭貌、梭登、昂民、丁乃登、拉吞。
【行政區劃】全國分七個省、七個邦和聯邦區。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聯邦區是首都內比都。
【司法機構】緬甸法院和檢察院共分4級。設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下設省邦、縣及鎮區3級法院和檢察院。最高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首席法官吞吞烏。最高檢察院為國家最高檢察機關,聯邦檢察長吞欣。
【政黨和團體】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國家政權,宣佈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民主制。1990年5月2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後大批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2010年 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共有37個獲批准註冊的政黨參選,包括4個原合法政黨和33個新成立政黨。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對45個空缺席位進行了補選。現有主要政黨:
聯邦鞏固與發展黨(The 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該黨由1993年成立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轉變而成,2010年5月正式註冊成為政黨,總部設在內比都,共有黨員約1800萬人。其宗旨是實現國家永固,主權獨立,民族團結,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保護百姓的安全、改善民生,維護人權,實現民主。奉行多黨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10月,緬選舉現任總統登盛繼續擔任該黨主席。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因此,登盛只是名義上繼續擔任黨的領袖。2013年5月登盛正式辭去主席,由人民院議長瑞曼接任;副主席為埃敏、泰烏,總書記為貌貌登,現有中央執委44人。
(2)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民盟,總部設在仰光,成立於1988年9月29日,昂山素季任黨主席。在1990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485個議席中的 396席,後因軍政府拒絕移交權力而與政府進行了長期鬥爭,係緬甸最大反對黨。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民盟拒絕重新註冊參選,根據選舉法規定失去合法政黨資格。2011年11月18日,民盟決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重新註冊政黨。2012年1月5日,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民盟申請,民盟重新成為合法政黨,並於4月1日舉行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
(3)民族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主席丹丁,聯合秘書欽貌基。該黨由原執政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于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總部設在仰光,各級組織機構健全,在中央、省/邦、縣、鎮區等各級設有黨委會。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展服務。
(4)撣邦民族民主黨(The Sha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Party):總部設在仰光。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撣邦的經濟、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展。主席賽埃榜。
(5)若開民族發展黨(The Rakhine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為埃貌博士,副主席為翁丁、丁溫、梭漂、昂班達,總書記為臘梭,書記為吞昂覺、欽貌喇、達吞臘、凱比梭。總部設在若開邦博達坦鎮區。該黨于2010年5月註冊成立,由若開邦和仰光省的若開族人組成,宗旨是團結全國人民,實現民主,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若開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維護若開民族利益和聯邦利益。
(6)全國民主力量黨(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主席為欽貌瑞(原民盟中央執委),副主席為梭溫和拉梭紐博士。2010年5月成立,總部設在仰光省淡汶鎮區。由原民盟中欽貌瑞、丹寧博士、溫奈博士、登紐等4名中央執委,盛臘烏、梭溫、丹溫等3名中央委員在內的28名民盟前成員另立的新黨。2011年12月以來,共有3名該黨聯邦議會議員宣佈重返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