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停,綠燈行——這幾乎是所有人學到的第一條交通規則。但就是這條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最簡單的交通規則,大人們反而做不到,時常需要孩子提醒,但當孩子長大後,許多人也漸漸模糊了規則。交通文明意識為何“逆生長”?
孩子阻攔父母闖紅燈
本市整治中國式過馬路的消息一齣,在交警眼皮子底下闖紅燈的現象明顯減少,但在沒有交警和協管員的地方,很多人面對紅燈還是大搖大擺地通過。有意思的是,記者在多個路口發現,大人闖紅燈時,身旁的孩子會出面阻攔。
在通州怡樂北街一個紅綠燈處,一位父親準備領著大約五六歲的兒子過馬路。此時信號燈剛剛變為紅燈,但路口沒有車輛通過。父親拉著孩子想要跑過路口,沒想到孩子大喊著:“爸爸,紅燈,停!”父親聽了有點尷尬,嘟囔著解釋,“這不是沒車嗎?”“老師説了,紅燈不讓走。”孩子很較真兒。
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發現其中很多人都有被孩子阻攔闖紅燈的經歷。王先生告訴記者,每次送孩子去幼兒園都要經過一個紅綠燈路口。這個路口通行車輛較少,所以即使是在紅燈時,也經常有行人過馬路。可孩子上幼兒園後,每次都拒絕闖紅燈,如果大人想要闖紅燈,他會拉住大人的衣角,如果大人硬要拉著他過,小傢夥還會發脾氣。
趙女士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次送兒子上學時馬上要遲到了,她想闖紅燈過馬路,兒子攔住她。“紅燈。”“我沒注意。”“不,你明明看見了,是故意闖紅燈。”
趙女士説,那次的事讓她覺得在兒子面前挺丟人,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闖過紅燈。她説,兒子絕對是遵守交通規則的模範,每次她駕車外出時,兒子就像一個智慧文明提示器,“不要闖黃燈”、“不準軋線”,隨時提醒著自己。
大人不守規造成“逆生長”
記者了解到,本市很多中小學、幼兒園,現在都把交通安全教育當作是開學第一課。
一線交警總結説,幼兒園的孩子和小學生是“最守交通規則的人”。結伴出行的中學生,大部分也能遵守。但從大學階段開始,守法意識反而淡化。“沒有老師會去教一群大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因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逆生長”的背後,彰顯的是社會文明程度不足,以及公共意識的缺乏,最終吞噬了人們對規則的尊重,對社會的“主人翁精神”。
“我女兒小時候特別節電、節水,水龍頭沒關緊,房間的燈沒有馬上關,她都會立即跑過去關好。因為我們從她小時候就經常對她説,世界上的水和電只有那麼多,用光了,以後就沒有了。”賈女士無奈地對記者説:“但她上高中以後,這種意識越來越差了。”賈女士認為,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更強,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但成年人會逐漸産生這樣的想法——節約不在乎我一個人,交通秩序維護也不在我這一次闖紅燈。
海淀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高級檢察官余海燕告訴記者,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變化引發心理變化,讓他們變得叛逆,渴望打破束縛。“一個青春期的學生站在斑馬線後,如果身邊的成人都無視紅燈,匆匆而過,學生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很可能是羞愧於‘自己為什麼不敢突破交通規則?’”余海燕指出,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標榜個性,但其實有很強的從眾心理,身邊一個大人、一個同學邁出斑馬線一步,其他孩子就會紛紛效倣。大人不守規則,造成了紅燈前的這一現象:小學生表現優於大學生,兒童優於成年人。
鼓勵孩子監督父母守規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研究院名譽院長陸士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青少年比成年人文明交通意識更強這種現象客觀存在,首先反映出我們的教育將文明習慣的養成作為重要內容逐漸見到了成效;另外,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新的一代人的文明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陸士楨同時提醒説,成年人社會傳遞出的種種不正確資訊可能會淡化青少年的文明意識,以致這些青少年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認為:“小時候我怎麼那麼傻?只有我遵守規則!”
她建議固化學校的教育,例如在學校裏開展諸如“大人們為什麼會闖紅燈?”“碰到大人闖紅燈,我們該怎麼辦?”等深層次的話題討論。同時,成人社會也要做出檢討,把自己社會文明層面的“短板”主動予以補齊。余海燕也建議,對於成年人的種種不良惡習,相關部門應該重拳治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素質。
紅燈面前,大人的表現敗給孩子,一些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近兩年來,交管部門主動走進校園,開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動。交警與老師們在教授孩子交通安全知識的同時,還要求他們回家後也能監督父母,甚至是和父母簽訂共同遵守交通規則的承諾書,期望通過每個孩子的影響,帶動其背後整個家庭提升交通守法、守則意識。
短評
像孩子一樣敬畏規則
紅燈前的“逆生長”,貌似是成年人仗著成熟聰明佔了便宜。殊不知,贏了幾十秒鐘,卻輸掉了文明修養。
這一次“小手拉大手”,是一個頗值得思考的現象,也給人們上了一堂“敬畏規則”的公民課。
現代文明社會需要一個彼此尊重的、規範有序的公共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體利益最大化,讓生活其中的人共贏。構建這樣的文明社會,需要我們從斑馬線做起,且又不僅僅是在斑馬線上,更需要我們對規則始終保持孩童一樣的純樸的敬畏之心。學會敬畏紅燈、敬畏規則,就是敬畏自己的生命。而只有用長遠的公共利益代替一時一地的一己之私利,才能避免各種文明的“逆生長”。記者 侯莎莎 童曙泉 高健
[ 責任編輯:郭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