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在教育方面的前後對比(拼版照片)。上圖:上世紀50年代中期拍攝的一些孩子在土屋中讀書(新華社發);下圖:2016年9月22日,西盟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在教室裏上課(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中緬邊境的大山深處,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該縣動梭鎮秧洛村的博航八組有46戶共137名佤族村民,村民普遍受教育年限短,2012年每人平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祖祖輩輩居住在大山上的“杈杈房”和石棉瓦房裏。
2015年下半年起,當地開展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在政府配套資金支援下,村民通過優惠貸款加自籌資金的方式建設安居房。2016年春節時,博航八組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墻面上畫著牛頭、木鼓的佤族風格安居房建設得錯落有致,村裏公廁、文化室一應俱全。
發生變化的不僅是基礎設施,還有村民的思想。當地政府提出“安居工程、基礎設施、産業培育、素質提升、後續管理”5大工程建設目標,勤勞致富、科技興農的意識在這裡逐漸增強。
今年25歲的村民娜松和丈夫岩嘎種植了40畝甘蔗和幾畝蔬菜、玉米,一年收入約四五萬元,同時還養了10多頭豬和幾十隻雞。他們的新家面積達110平方米,一樓客廳裏放置了沙發、液晶電視、音箱等家用電器,另辟一間房專門經營小賣店。門口停著的一輛微型車,是岩嘎剛買來跑運輸的,他們還有兩輛摩托車。只讀過小學的岩嘎和妻子希望今年5歲的女兒娜次以後好好讀書:“只要孩子成績好,讀到大學、研究生都會一直供著她。”
據博航八組的村民小組長岩昆介紹,政府正幫助村民引入食用菌公司,全村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發展香菇種植産業。2015年博航八組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5631元,預計2016年可達6500元左右。
截至2016年7月底,西盟縣已有12264戶農村群眾通過安居工程建設了新家。博航八組是雲南省對“直過民族”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直過民族”,是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形態的人口較少民族,幾乎“一夜之間”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歷程。中國56個民族中,“直過民族”並不少見。由於發展歷史、所處地理位置等因素,一些“直過民族”聚集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目前,雲南省積極開展“直過民族”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確保“直過民族”聚居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