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職業經理人到烤魚店老闆——臺灣人劉添吉的兩岸故事

2019-04-29 08:0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説到臺灣美食,許多人可能會想到牛肉麵、滷肉飯、大腸包小腸,而在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的幽靜社區裏,卻有一家主打麻辣鮮香的重慶菜館,憑著一款火紅地道的重慶烤魚,征服了一眾食客的味蕾。

  這家餐館名叫“一品言”,主營重慶烤魚、重慶火鍋、重慶小面,以及麻辣小龍蝦、香辣肥腸等麻辣菜。餐館裏的裝修陳設也是濃濃中國風。十幾張餐桌全部由紅磚砌成,呈現出傳統灶爐的古拙質樸。包房壁紙上印著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老闆兼大廚劉添吉卻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幾次到大陸拜師學藝,最終覓得正宗麻辣料理的精髓。

  記者中午時分來到這裡,劉添吉正在後廚忙著刮魚鱗。“這是金目鱸魚,每條重量都在1.3公斤左右,是我在試驗過多種魚後確定下來的,肉嫩且刺少。”他介紹説。

  48歲的劉添吉頭髮花白,整齊梳到腦後,戴著一副框架眼鏡,看上去一臉斯文。他説,自己之前並不是做餐飲的,而是職業經理人。

  談到創立“一品言”的初衷,還要從他與大陸的緣分講起。

  2008年至2014年,劉添吉先後在廣東東莞和福建漳州工作,從事企業管理。他説,許多員工來自川渝、湖南一帶,常和他們聚餐也養成了吃辣的愛好,“吃辣美妙的地方,在於重慶、貴州、江西、湖南雖然都吃辣,但是辣的味道不一樣”。

  5年前,劉添吉回到臺灣。本想繼續從事企業管理的他,發現島內經濟不景氣,即便自己願意降薪50%,依然找不到工作。

  這時,對辣味美食的熱情讓他産生了創業的念頭。2015年7月,劉添吉到“火鍋之都”重慶拜師學藝。他在廣東工作時的合夥人已回到重慶發展,將他引薦到朋友開的烤魚店。店裏的大廚只有20多歲,但劉添吉依然稱他為師父,從打下手整理備菜開始學起。

  劉添吉謙虛真誠的態度打動了師父,將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了他。兩個多月下來,劉添吉掌握了重慶烤魚的製作方法,還學會了一些功夫菜和江湖菜,“例如店裏的香辣肥腸、水煮牛肉就是在那裏學的”。

  從零開始,劉添吉用了將近一年時間在成都、重慶往返學藝,最終掌握了重慶烤魚、重慶火鍋、麻辣幹鍋等的製作方法。2016年6月,投資500萬元(新台幣,下同)的“一品言”巴渝特色餐館在臺北正式開業了。

  讓劉添吉始料未及的是,剛開始餐館生意不盡如人意,第一年就虧損200萬元,他一度想要放棄。最終,是顧客的認可和高回頭率讓他堅定信心堅持了下來。地道的口味讓客人口耳相傳,生意逐漸好轉。第二年,餐館實現了收支平衡。

  “一品言”的菜品中,重慶烤魚可謂是“明星商品”。劉添吉介紹,這道菜要做足“腌烤炒燉”四個步驟。首先腌制用到的香料有十幾種,還要給魚肉“按摩”讓其更入味。之後是上火烤,不管是翻面時間還是烤架高度都有講究。此外,他還特製了烤魚粉,在烤魚時撒上去,不僅香氣四溢,而且魚皮焦脆,口感更好。

  “就連輔菜和烤魚哪個先放、哪個後放,都有講究。”他説,要先放輔材再放魚,邊煮邊燉,菜和魚都會更入味,客人能吃到不同的層次和口感,而先放魚再放輔材,魚肉會煮散,烤魚味道也會變淡。

  為保證口味地道,劉添吉可謂“不計成本”。他説,餐廳用的香料、辣椒、花椒都是從成都購買,成本增加許多。“買一次貨,空運也要至少十天,但是從沒想過要節省,一定要保證品質。”他説。

  記者採訪時看到,用餐客人多數點了烤魚。陸配王女士來自湖北,帶著女兒和一位朋友前來用餐。她説,這道烤魚做得非常好,是她“熟悉的家鄉味”。

  另外一桌臺灣食客也在大快朵頤。張先生説,他很愛吃辣,這次點的是特辣級別。雖然有冰啤酒佐餐,仍然辣得張先生滿頭大汗,但卻捨不得停下筷子。

  為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劉添吉對一些菜品也做了調整。例如火鍋,光湯底就分為道地口味、大陸口味、臺灣口味三種,辣度和油量各有不同。“底料的炒制方法都一樣,主料和香料的調整才是真功夫。”他説。

  近三年時間下來,餐廳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劉添吉透露,餐廳去年盈利達到近100萬元,也積累了一定名氣。

  現在,劉添吉每年都要去四川重慶等地拜訪好友,品嘗當地美食,回來反覆琢磨提高技藝。他説,餐廳目前大陸客人佔30%,相較其他餐廳多出不少。看到他們品嘗完食物後的滿足表情,心裏就會充滿幸福。“就像自己曾經在大陸吃到臺菜時的感動一樣,有的食客甚至會情不自禁拉住我的手,這種成就感是做職業經理人無法比擬的。”他説。

  劉添吉希望開一家分店,慢慢讓“一品言”成為連鎖品牌,讓更多大陸同胞“品嘗到家鄉的味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