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感慨大陸國學教育超臺灣 擔憂民進黨當局教育政策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在臺灣推動調降中學文言文比例之際,大陸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必須背誦的古詩文推薦篇目從14篇暴增至72篇。這讓島內輿論相當感慨,擔心民進黨當局的教育政策終將把臺灣學子帶向知識貧乏的困境。
臺灣多家媒體17日都報道了大陸教育部的新舉措。《聯合報》稱,“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今成了大陸新版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重點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部分。其中古詩文原本只要求誦讀,將改為必須背誦,推薦篇目從14篇暴增至72篇;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程標準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像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此外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的《論語》《孟子》和《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且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佔1/2”。
臺灣的情況正好相反。去年9月,臺灣“教育部”課審大會將高中文言文比例調整為45%至55%,大約下降10個百分點。10月,將普通高中推薦選文從原本規劃的20篇降為15篇,包括古文、駢文、古典小説和辭賦四大文類,其中先秦時期作品為《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和《大同與小康》;漢朝到魏晉時期的作品為《鴻門宴》《出師表》和《桃花源記》;唐宋時期作品為《師説》《赤壁賦》及《虬髯客傳》;明清時期為《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以及《嶗山道士》。此外增加了3篇臺灣題材作品,即《勸和論》《鹿港乘桴記》和《畫菊自序》。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祖父連橫的《臺灣通史序》未能入選,當時在島內引發相當大的爭議。
其他像東南亞地區也在大力加強中文教育,不過一般沒有明確的背誦要求。一名馬來西亞媒體人17日告訴《環球時報》,他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都要求學習中文和普通話,中學開始讀文言文,但學校並沒有背誦要求,即使有也只是個別老師的要求,因為馬來西亞沒有類似大陸這種古詩詞和文言文填空的考試類型,但是會考文言文的翻譯及理解。該媒體人説,一些大學期間攻讀中國文學專業的馬來西亞學生為此非常辛苦,因為他們等於要從零開始背誦唐詩宋詞。
大陸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島內相當震撼。中山女高退休國文教師譚家化稱,大陸在政治經濟朝強國邁進的同時,更需要追求、滿足文化自信,而中華文化悠久博大,古典詩詞是最經典、扼要的文化精髓,“從小便大量閱讀古詩文,是很好的教育政策,有助於增加文化素養”。譚家化同時提到,臺灣不僅高中文言文課量減少,“教育部”課審大會近日還決議高中課本英文詞彙量從7000個下修至4500個,“看著英文單詞減少,古詩詞學習比例也降低,教改的最後結果終將把臺灣學子帶向知識貧乏的困境”。“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稱,大陸中小學語文教育非常重視詩詞背誦,如今課本選文大多與臺灣過去的“國編本”相似,但兩岸語文教育已呈此消彼長的態勢,“他們一路往上,我們則一路往下,兩岸的比較早已過了交叉線,大陸現在的國學教育確實做得比臺灣深厚”。
不過也有人提醒説,在大陸中小學任教的語文教師大多是語文科系畢業,擁有國學專業背景的師資少,國學師資培訓還有待進步。《中國時報》17日評論稱,民進黨當局上臺後不斷進行“去中國化”,對照大陸近來積極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所呈現的是兩岸語文教學此消彼長,大陸學子的國學底蘊已超越臺灣青年,臺灣恐邁向知識貧乏的時代”。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