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被大陸甩在身後?臺媒列成績對比 島內“嚇壞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繼高等教育全面落後大陸後,臺灣一直引以為傲的職業教育也被大陸甩在身後,這讓島內十分焦慮。
臺灣《中國時報》19日列出近幾年兩岸在國際技能競賽上的成績對比:今年的國際技能競賽,臺灣拿了4金1銀5銅27優勝;自1999年至今共參加10次比賽,單以金銀銅獎牌數來看,有3次比今年差。再看大陸,2011年1銀、2013年1銀3銅13優勝、2015年4金6銀3銅12優勝,今年第四次參賽更是一舉拿到15金7銀8銅,“不要説臺灣驚訝,西方工業大國都嚇壞了”。前“教育部次長”、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18日在一場研討會上説,今年國際技能競賽臺灣只拿到10枚獎牌,過去遠遠落後的大陸卻拿30枚,臺技職生表現一落千丈。他點出臺灣面臨的“五大警訊”,包括學生語言能力、創意發想、實作能力、資訊應用能力及證照與産業需求無法結合,“技職教育存在很大問題”。
所謂國際技能競賽涵蓋多個項目,包括運輸物流、建築工藝、製造和工程技術、藝術創作與時裝、資訊與通信技術、社會與私人服務等,可以説涵蓋了軟實力、巧實力到硬實力。過去臺灣經濟奇跡主要就是靠技職教育。4年前,島內還拿下全球第二的好名次,這幾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新北高工校長林恭煌直言,“不是選手努力不夠,是大陸更有系統培植”。他進一步表示,大陸規劃了一系列選手培訓、選拔方式等,臺灣則是臨時徵召;加上比賽兩年一次,培訓有斷層。而且大陸是多個選手共同培訓,賽前找最穩健的人參賽,臺灣則在半年前就確定選手,缺乏同儕競爭激勵,心理素質較弱,但如果培訓人數多就得多花錢。基隆商工校長陳明印認為,早期臺灣能拿那麼多獎,是因為實作紮實,一週上課5天半有2天半是實作,但後來重視升學,加上高職生拼國文和英語等,且有高達八成以上學生是為了升學而非就業。《中國時報》19日同時提到,早在10年前大陸就已啟動號稱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改革,把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産業發展計劃中。隨著大陸力推 “一帶一路”以及大力倡導“工匠精神”,技職教育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談到兩岸技職生表現差距拉大時,臺企業界相當感慨。“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説,剛從成都參加工業設計大賽回來,感覺大陸技職生每年都在進步,尤其是在觀念與態度上。而臺灣呢,專科都去改制科技大學,學生畢業後都想當白領,不想進工廠做藍領,這也是“缺工”的原因。在兩岸都有廠房的宏正自動科技全球人資中心資深協理王安倫也有同感。她説,內部助理工程師、技術員很多都是技職體系的,感覺素質在下降,往往做10個月、1年就離開,“經驗無法傳承是一大問題”。反觀大陸各省都有針對特色産業設立的技職學校,像陜西有礦冶工程、橋梁工程,江蘇有燒窯技術等學校,另外大陸學生的英文訓練、中文底子也都比臺灣強。
有島內媒體稱,“我們也心知肚明,臺灣的基礎實力正在下降”。尤其在政治經濟層面上,臺灣因為意識形態糾結于內政“外交”,沒有多餘能量拼經濟,技職生又能有何作為?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