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的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台灣網 李寧 攝)
台灣網1月21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説先掙它一個億”,王健林的這番話此前風靡各社交軟體。那麼,要是給你一個億你會幹什麼?“以前在臺灣,如果給我1億新台幣,我就覺得此生無憂。在這邊看到很多創業者都很年輕,還都很拼,現在如果給我1億新台幣甚至1億人民幣,我會很清楚我可能會怎麼花,而且覺得它不夠,要爭取更多”。在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業公社”)實習不到半年,臺灣大學交換生李政軒就有了這樣的切身改變。
創業公社創建於2013年5月,致力於為“北漂”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業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在哈爾濱、天津、煙臺、廈門等地佈局。整體服務企業數量4800多家,入駐企業超過1300家,孵化企業的存活率達80%。
初到大陸,有點“懵”
自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雙創浪潮席捲開來。這股風潮不僅在大陸蔓延,也讓更多臺灣青年人願意到大陸創業。然而相對於從小生活在大陸的年輕人對大陸各方面可觀可感的了解,初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可謂“兩眼一摸黑”。
“大陸的很多行政指令已經非常簡化了,但辦一個企業還是非常複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對初次到大陸的臺灣青年來説,可能不知道還要辦執照、衛生登記許可證、暫住證等問題。”創業公社導師、智投匯創始人兼CEO王宏鵬從最簡單的層面解讀臺灣創業者在大陸面臨的困難。
創業公社導師、臺北亞克管理諮詢公司執行長烏仕明認為,臺灣投資團隊來到大陸還面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對大陸投資人判斷一個項目的關鍵的指標不是很清楚,“對這邊的時事、大家熟悉的梗不熟,對消費結構、地方習慣都需要時間去融入。”
桃桃喜是一款專門為女性提供桃花預報的服務,落地大陸剛滿一年,團隊從初來時的3人迅速發展至20人。目前在全網有十幾萬用戶,同時經營微信、QQ、頭條號、知乎等賬戶,每天都會結合明星與熱門話題寫一些談面相的文章,已經出了不少爆款。出生於1987的創始人簡子復就如他給自己取的網名“簡少年”一樣,是一個翩翩少年,説起剛來大陸時的困境,他覺得好笑又無奈。
“臺灣人來大陸,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不接地氣,覺得好笑的事情大陸人不覺得好笑,過的節日大陸不過(如中元節)。有些事情籌劃了半天發現大陸人一點都不在意。”他説,這就像臺灣人不懂宋小寶式的幽默,不能理解東北人的一些梗一樣。此外,還有所用服務的不同,“臺灣用的是Facebook,大陸用的是微博、微信、QQ,對大陸人來説,不能想像一個人不知道QQ怎麼用,但是對臺灣人來説就真的不知道,這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這個大男孩説起這些像個無辜的小孩兒。
簡子復認為,臺灣的80後、85後與傳統的臺商很脫節,做著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臺灣青年落地大陸後就是要找到新的、理解我們在幹嘛、幫助我們創業的夥伴。創業公社帶給我們的不管是工位、培訓、輔導、曝光的機會等整個都非常棒,這是網際網路新創企業非常需要的。”
創業者需要的,就是創業公社在做的
作為北京市第一批“眾創空間”之一,創業公社就像是升級版的保姆,創客們工作中的産品定位、市場開拓、投融資及生活方面的問題,都可以一站式幫助解決。為了更好地服務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公社還專門成立了臺灣青年創業驛站。
“團隊剛來人生地不熟,如果要做辦公室的租賃、公司的註冊登記、財稅申請,對他們來説是很困難的事情,在這方面,公社為他們提供了全面的服務。除此之外,創業公社可以提供場地租賃、住宿,落地之後可以給其進一步的資源對接,告訴企業後續的産品要怎麼推動,在大陸更好的落地。”創業公社導師、銀河創投總監林宜賢向記者介紹。
創業公社目前在京運營12萬平方米創業基地,初創團隊可以在這裡以相對優惠的價格租用辦公區域。而臺灣驛站會為每個入駐的臺灣創業團隊提供三個月的免費辦公場地,在此期間,資源對接等服務也免費提供。此外,公社還設有足夠的公共空間供創業者們使用,包括咖啡廳、路演廳、展示廳等,滿足創業者的需求。
“工位是最重要的,在這裡辦公什麼都不便宜,從幾個人的時候供給工位,像現在需要12個人的工位,他們也會儘量騰地方給我們,這是很重要的。”説起創業公社對桃桃喜的幫扶,簡子復侃侃而談。他回憶,由於團隊剛落地需要調整節奏,創業公社介紹了非常多融資對象,對商業計劃書怎麼寫、怎麼融資、怎麼對接都給予輔導。在公社的幫助下,桃桃喜目前已順利融資。
“對沒有來過大陸的人,進入孵化器會比較有安全感。孵化器的宗旨就是要服務創業公司,如果隨便租個寫字樓,大家對你不會有熱烈的協助,還要自己打廣告、找渠道、找合作方,是很麻煩的一件事。而在孵化器,路演、跟投資人對接是比較基本的服務。”烏仕明認為,進駐孵化器是融入一個城市相對低成本的方式。
創業公社執行總裁丁磊向記者介紹,公社目前在努力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已形成了由空間場地加運營服務組成的核心産品圈、由行業領域優秀成長型企業組成的垂直孵化圈、由行業知名領軍企業組成的外部資源圈,實現共用經濟的協同效應。
創業公社目前擁有37℃公寓、創客金服、水滴數據、長青商學院等子品牌,打造集創業辦公空間、創業公寓、金融服務、創業培訓和創業大數據為一體的創業生態圈。丁磊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會面臨人、財、市場的問題,公社通過培訓,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創客金服解決融資和資本市場的問題,通過生態圈,解決企業走向市場的問題。
人生不外乎吃穿住行,生活方面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工作也很難安心。創業公社為創業者提供的37℃公寓(意在給創業者提供一個有溫度的地方)目前共有133間宿舍,每間都是精裝修,入住率100%。
“住宿對臺灣人和本地人都是剛需,公社從住就解決創業者的問題。”創業公社臺灣青年創業驛站負責人鄭博宇認為這是很好的一點。他介紹,公寓的每層樓都有公共區域,涵蓋咖啡廳、圖書館、電影放映廳、手工藝交流室、健身房、公共廚房,提供這樣的活動區,就是讓社群自己去集結,溝通交流。
雖然一落地就找到了房子,但簡子復常常到公寓裏跟其他創業者交流、聊天、辦活動,他認為這裡是很好的交流平臺。
針對公寓的搶手程度,丁磊表示,公社今年年底又拓展了2棟樓,預計在明年完成裝修改造,大概能夠再增加400套公寓,提供給創業者。“臺灣創業團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住宿,希望明年在海淀附近找到更合適的改造住宅空間,提供配套資源。”
臺灣青年創業驛站——飄著臺灣味兒服務站
臺灣青年創業驛站于2016年10月21日正式啟動,目前已入駐26家臺灣創業團隊。談到驛站設立的初衷,丁磊表示,“希望更多的團隊來的時候找到落腳的地方,先觀望觀望看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否符合大陸的市場,能否調整到位。”丁磊指出,驛站的設計、裝修都是臺灣團隊來做,包括負責人本身就是臺灣人,又了解大陸的市場、普惠性政策及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需求,對接起來匹配度很高。
懷抱著5、6瓶水從遠處飛奔而來、快到門口時雙腳緊貼地面完美“剎車”,再將水有禮貌地放在室內交談的人面前,鄭博宇忙的像吃飯高峰時期快餐店裏的服務員。不到一下午的時間,他接待了一組政府部門的參訪團、幫記者安排了一場專訪、向兩組有意願落地大陸的臺灣創業團隊説明幫扶情況、併為其中一個安排了與專業律師面對面的法務諮詢。
鄭博宇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因為對古都的喜愛,自2009年始,以參訪等方式開始頻繁來往大陸。去年12月,他被丁磊一眼相中,提前預約邀其擔任臺灣青年創業驛站的負責人。
“忙啥呢?”工作期間,這樣具有明顯北方人説話特色的語言不經意間從鄭博宇口中説出來,讓人覺得既驚訝又理所應當。從臺灣團隊的招募、專區的運營、媒體的行銷到團隊的工商註冊、財稅法務代理、籌融資等,鄭博宇的每一天都很忙碌。
1995年出生的李政軒是鄭博宇參加活動時相中的“得力助手”,今年8月份赴清華大學進行一學期的交換。學習間隙,他常來公社幫鄭博宇分擔手頭工作。充滿活力、積極、有想法的他得到了鄭博宇極大的肯定,面對李政軒即將回到島內,鄭博宇向公社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鄭博宇認為,微信公眾號在大陸發展的非常好,但臺灣人不用微信,因此宣傳做的再漂亮也沒人看,要怎樣有效地跟島內年輕人溝通呢?鄭博宇表示,他以前做過一個Facebook粉絲專頁,在上面把大陸的政策繁體化、臺灣用語化,讓臺灣人很容易看得懂。然而在大陸上Facebook不太穩定,而李政軒對公社有了一定了解,希望他在島內可以協助轉載、維護這個平臺,讓更多年輕人或創業者知道創業公社,做到“裏應外合”。該想法一經提出便得到各方肯定。
“我們就需要像創業公社這樣有年輕人、了解年輕人的地方,了解我們需要什麼來給我們幫助。”對於創業公社的運作,簡子復給予十分的肯定。
大陸高速發展的經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創業者,如今有著不止一個億夢想的李政軒即將返回島內,但他為臺灣創業者到大陸創業的工作還將持續進行,這就像創業公社協助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工作,一直在路上。(完)
鄭博宇。(台灣網 李寧 攝)
李政軒。(台灣網 李寧 攝)
王宏鵬。(台灣網 李寧 攝)
林宜賢。(台灣網 李寧 攝)
臺灣青年創業驛站內展示著臺灣創業團隊的産品。(台灣網 李寧 攝)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