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多領域民間組織探討“深化交流” 為兩岸和平穩定蓄力

2016年11月03日 12:42:3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社會組分論壇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社會組分論壇。(台灣網記者 李寧 攝)

  台灣網11月3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在兩岸官方交流受阻的情況下,怎樣創造更順暢的民間交流管道以彌補官方交流的不足?本次整個論壇的設計由民間團體來擔綱,民間團體最需要什麼,喊出來,我們凝聚一些共識,往後建立更有效率的溝通管道。”在以“深化兩岸民間交流”為主題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社會組分論壇上,臺灣“國政研究基金”永續組召集人陳雄文這樣介紹本場論壇。

  由兩岸20家民間團體共同主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2日在北京盛大開幕,來自兩岸的社會各界代表性人士、社會精英、社團負責人等約280人出席論壇,聚焦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青年5個小組進行專題研討,開展交流對話。

  在社會組分論壇現場,兩岸50余名嘉賓圍繞勞工、農業、教育、基層等多個交流領域展開對話,雙方開誠佈公、你來我往,共同為加強兩岸民間交流建言獻策。

  臺灣工會界在現場表達了對加強兩岸工會交流的渴望。臺灣總工會理事長蔡明鎮説,臺灣新當局對兩岸關係的想法讓現今的兩岸關係渾濁不明,企業發展停滯不前,整個臺灣企業籠罩在烏雲密布的窘境之中。島內目前針對勞工工時的“一例一休”及勞工年金改革等議題,也讓勞工的利益有所損害。多年實踐交流結果證明,兩岸工會間的交流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與和諧,臺灣總工會深諳兩岸良性互動對人民福祉的深遠影響,願意以開放的胸懷和真誠的態度,歡迎大陸各級工會到臺灣總工會訪問交流。

  臺灣總工會副理事長涂國樑認為,兩岸同文同種,雖分治已數十年之久,但血濃于水。自兩岸開放旅遊觀光與民間交流開始,大陸與臺灣互訪的團體均已達數百團之多。現今臺灣新當局上任,雖因路線爭議造成兩岸間的緊張與不安,只要兩岸工會組織繼續攜手交流,相信沒有人可阻斷兩岸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血脈。

  “一天的交流下來,著實感到兩岸人民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立場是一致的”,臺灣總工會副秘書長張鈺民説,兩岸勞動者不但是海峽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且在工會組織以參訪和旅遊互動的模式下,兩岸人民有直接而廣泛的零距離接觸。“我是支援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一個忠實力量”,張鈺民指出,今年兩岸往來有了瓶頸,但回顧過往,兩岸為和平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在過去累積的感情基礎上,站在工會組織的立場,呼籲兩岸各級工會組織幹部,今後應採取更積極加強兩岸關係的做法。

  中國職工交流中心秘書長彭勇對臺灣工會界人士的期盼作出了積極響應,他説,“兩岸職工一家親”,這些年,兩岸工會和勞工界積極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們大陸的工會願與兩岸志同道合的朋友,繼續推進兩岸工會與職工間的交流合作。我們為兩岸職工謀和平、謀福祉的決心與誠意不會改變,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排除干擾,珍惜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共同建設好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農業領域,臺灣農會理事長蕭景田指出,大陸已經成為臺灣農産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兩岸農業發展環境相似,發展程度有差異性,農業合作交流既有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空間。

  他認為臺灣農産品輸出大陸市場仍有困境與挑戰,他盼望大陸能夠進一步開放臺灣農産品進口,並加快檢驗通關的速度,縮短水果停留在海關的時間,打造農業綠色通道,“或許可以為臺灣低迷的經濟注入力量”。他認為,良性的農業交流與互動,有促進臺海政經和諧的作用。

  臺灣農會主任郭利泉回顧了2005年以來兩岸農業間眾多的交流活動。通過總結,他認為,兩岸應加強農業交流活動,“經由互動方能加強彼此的理解和信賴”。他表示,臺灣農會向來非常支援兩岸農業交流,願意接待大陸農業經貿參訪團,也經常組織臺灣農民團體參加大陸各省的農産品展銷會級研討會。“相信兩岸共同努力下,兩岸未來比朝向一個和平的方向邁進。”

  在教育領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康凱對兩岸日後的交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兩岸民間機構需要繼續開展已經有的合作項目,堅持推動各個領域的合作。第二,民間機構應攜起手來解決實際問題,他舉例説,在兩岸高校方面,臺灣方面還是有一些政策不太有利於交流,如“三限六不”、大陸學生在當地保健費用較高,這些對在臺灣學習的大陸學生經濟方面有很大壓力,“民間組織應該積極地推動解決這些限制性甚至有點歧視性的政策”。第三,由單個社會組織搞活動轉向兩個或多個社會組織搞活動,可能效果更好。針對臺灣面臨的少子化衝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臺灣的教師可能富餘出來,可以考慮到大陸來,我們需要很多的教師。”

  “今天兩岸各界聚集在一起,來討論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和平發展道路,為兩岸人民共同謀取福祉。”他認為,以往的發展歷程中,兩岸的民間組織與機構,在促進兩岸的交流互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基層交流方面,北京海峽兩岸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俊華認為,要想深化民間交流,就得多交流,多合作。他表示,海峽兩岸社區研究中心成立2年來,幹了幾件事。一是交流互訪。即組織北京的社區代表到臺灣參訪,然後組織臺灣的村裏代表到北京來訪問。經過這兩年的實踐,效果極好。二是經驗互借。臺灣在社區營造方面,有很多獨到的經驗,需要北京借鑒,北京在基層創新方面也有一些好的經驗,可以供臺灣同胞來參考。三是項目互送。

  他認為,海峽兩岸充分利用市場資源、環境資源、社會資源,整合産、官、學、研多方力量,重在集合政、研、企各方力量,來引導社會組織發揮橋梁作用。“兩一家親,根基在社區,活力在基層,根本在交流。”劉俊華總結自己心中兩岸交流之道。

  正如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受訪時所説,在兩岸官方溝通渠道停擺的情況下,兩岸民間交流顯的更為重要。畢竟兩岸是隔不斷的,從維護兩岸人民利益來説,很多事務性的溝通交流不能中斷,要發揮兩岸雙方各個渠道,各種組織的作用,擴大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完)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