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特寫:兩岸新聞學子的心靈溝通之旅

2016年09月01日 08:11:2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浪微博如何治理網路謠言?”“新媒體的發展會不會導致片面追求點擊率?”“點讚文化會不會影響當代人的閱讀深度?”……日前,在北京新浪總部大樓,來自海峽兩岸多所高校新聞專業的60多位同學聆聽了有關新浪微博的介紹後,展開了一場熱烈討論。

  本月23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與臺灣“中國新聞學會”、世新大學共同主辦的第23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在西安開營。一週以來,從陜西到北京,兩岸大學生同吃、同住、同行,一起聽講座,參與討論,還訪問了多所知名高校,參觀了多家專業媒體機構。相倣的年齡,相同的專業,讓兩岸學子們在短短幾天裏相處無間,心靈的溝通很快釀出青春的友誼。

  “這次活動讓我同時領略了大陸悠久歷史和現代科技,太震撼了!”來自臺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專業的李岱耘説,親睹兵馬俑滿足了她對了解秦朝歷史的期待,而造訪新浪總部令她“體驗”到大陸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速度,新浪微博的海量用戶等,讓她印象深刻。

  “來大陸後,我們都學會了用微信。這些天來,兩岸同學們用微信分享此行的感受,互相為彼此的心得感悟點讚。”來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大三女生謝昀庭説。

  參加新聞營的學生被分為6個小組,每組陸生與臺生的比例大體相當。同組的學生們共同參與新聞采寫和討論,每天“下課”後也常常結伴而行。中國傳媒大學大三學生俞逆思作為“地主”,帶著同組的臺灣學生探訪了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他們想感受一下北京的閱讀氛圍,也多了解一些大陸的學術觀點。”他告訴記者,臺灣同學對北京的娛樂生活方式也很好奇。

  今年的新聞營還安排同學們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編輯室共同編輯新聞營特刊。每組學生負責一個版面的編排工作,組內成員又根據個人特長自行確定分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大三學生李陽説,臺灣同學在視覺設計、版式編排上更有創意,為刊物帶來了清新的氣息。

  在兩岸同學的交往過程中,有趣的故事也有不少。“我第一次參加新聞營時,搭檔的大陸同學説她們那裏的香蕉很好,非要給我寄一些到臺灣去。”談起往事,李岱耘仍忍不住笑了,“她可能之前不了解臺灣也出産香蕉。不過,現在大家對彼此都有更多了解了。”

  “我大二第一次參加新聞營,認識了一個臺灣姑娘。她對大陸産生了強烈好感,閉營後還經常來大陸玩,甚至開玩笑説以後要嫁過來。我當然表示熱烈歡迎啦。”李陽也分享了一段記憶。

  記者從主辦方還了解到,近幾年的新聞營活動中,兩岸學子都會建立微信群以方便聯繫。活動結束後,微信群“熱度不減”,日均留言近500條。

  “新聞營不僅是未來新聞人之間的對話,兩岸青年學生通過互訪熟悉彼此,建立情感紐帶,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參與此次新聞營的臺灣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蘇建州説。(胡宇 查文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