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 九份街巷洋溢獨特魅力。張怡然攝
在臺灣新北市瑞芳區,有一個叫九份的小城,它依山傍海,保留著獨特的舊式建築。別看它的名字樸實無華,這裡可是臺灣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影片——《悲情城市》拍攝地,也是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靈感來源地,還是臺灣女歌手陳綺貞的歌《九份的咖啡店》創作地……一個小小的九份,以其獨特的氣質成為藝術家眼中的寵兒,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一探究竟。
市井與藝術的融合
來到九份之前,筆者以為充滿文藝氣息的九份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冷”小城,如果有一種顏色屬於它,那應該是藍灰色,安靜又略顯神秘;來了之後,才發現它有商家店舖、老街美食,街頭巷尾人來人往,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很多人家的門口還挂著火紅的燈籠,如果用一種顏色描述它,那無疑是紅色,溫暖又熱鬧。
九份的房屋順應山勢,鱗次櫛比地蓋在一起,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行走時,常常會以為走在別人家的屋頂上,或許因此更讓人覺得神奇而又充滿趣味。
在窄窄的街道裏繼續行走,來到最熱鬧的基山老街,經過老街兩邊上百家的傳統小店,又恍惚重新從漫畫書裏走到了熱鬧的人間市井。這條頗有味道的老街,體現了臺灣特有的“食”文化,從傳統特色小吃到飲品店、民間藝術品店,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一位九份當地的朋友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説,如果是第一次來九份,一定不能錯過九份獨特的芋圓,這種純手工美食,把芋頭的香甜展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滑潤細膩的口感,簡直讓人欲罷不能。天熱了可以吃芋圓沙冰,天涼了就吃芋圓紅豆湯。據説,終年不斷的海風和霧夾帶著海水鹽分滲入山坡泥土中,因此這裡的芋頭特別好吃。
九份的咖啡店和茶館也很多,且各具特色,很多咖啡廳都設置了露臺。由於九份依山傍海,很多位置不錯的露臺還能看到壯闊的海景,在這種環境下喝一杯香濃的咖啡或品茗,讓腳步隨著小城慢下來,真的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難怪臺灣歌手陳綺貞一來到這裡,就創作了《九份的咖啡店》。
“亞洲金都”的繁華與沒落
九份的名字也是有故事的,根據《臺北縣誌》的記載,由於在清領時代初期,這裡的村落住了9戶人家,每次到市集購物時都是每樣要“九份”,到了後來九份就成了這村落的名字。
另外還有一種流傳的説法是,九份一開始被當地人稱作“有金子的地方”,而這個發音被後來到九份的廣東人聽成“九份”,因而沿用至今。九份最開始的繁榮源於被探測到金礦。大概在19世紀末,大批的淘金客蜂擁而至,讓這座原本只有九戶的小山村迅速地發展成三四萬人的小鎮,結束了它的平靜和荒蕪。
臺灣進入日據時代後,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尤其在顏氏家族的經營之下,九份進入金礦出産鼎盛時期,同時也在附近開挖煤礦。九份生産的黃金,最多時以噸計算,含金量最高達九成以上。當時,九份大大小小的金礦坑有80多個。入夜後這裡燈火輝煌,因此曾有“小香港”和“亞洲金都”之稱。
大約在1957年後,九份的黃金開採開始衰退,最後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九份的繁榮也因而褪色,人去樓空、老街人煙稀少,喧鬧的小鎮又歸於平靜。
九份“黃金時代”的繁華雖已褪去,但每年都有許多畫家、雕塑家、陶藝家聚集在這個小小的山城,緬懷過去,尋求靈感。在去年谷歌的“臺灣最新街景熱搜景點排行榜”中,網友熱搜的臺灣景點第1名就是九份老街。
折射臺灣“悲情文化”
曾經燈火通明、霓虹閃爍;歷經金盡人散,沉寂多年,這份起伏讓九份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氣質。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悲情城市》在九份附近取景拍攝。這部獲得威尼斯大獎的電影,令人再次留意到這個特別的小鎮,也讓那份捉摸不透的神秘氣質具象了——那就是悲情。筆者認為,這部作品之所以一上映就大獲成功,本質上是因為它恰到好處地將臺灣文化中的“悲情意識”通過紀實性的影像折射了出來。“臺灣文化中悲情意識的形成,與臺灣歷史的特殊性密不可分”,一名長期從事臺灣文化研究的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長期與內地的隔離,讓很多臺灣人産生了身份認同的困惑,甚至身陷壓制與抵抗、理想與挫折不斷衝撞的人生困境。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耕為主的封閉性大陸文化,其特點就在於重家庭、以血統連接彼此。在這種文化心理的支配下,跨過臺灣海峽來到臺灣的早期移民,不可避免懷有“戀鄉情緒”,難捨故土,深藏悲情。此外,臺灣在歷史上又遭遇了西班牙、荷蘭、日本等外族的長期殖民統治,喪失民族身份所産生的苦難和屈辱,使臺灣民眾內心的悲情意識更加濃烈。於是,幾代臺灣人的悲情文化,就這樣通過一座小城平靜地流露出來。九份,它未嘗不是一座小島的縮影。【環球時報記者 張怡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