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衛報:中國在資本管理方面比美國更勝一籌 

時間:2008-09-16 14:15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本文來自9月8日英國《衛報》,原文作者是Larry Elliott,現編譯如下,僅供參考。

  “戈登-布朗(英國首相)是對的”這句話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了。不過,首相布朗先生上周在格拉斯哥就英國被拖進美國次貸危機一事發表演講時,這句話再次被人説起。布朗説,“這是全球化時代第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英國也不能倖免。當然,這並不是英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唯一問題。過去10年裏,英國在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上越陷越深,貿易赤字持續增長,製造業就業機會已經損失了近100萬個。雖然在次貸危機發生前英國經濟出現了增長,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外資涌入推高了股市和房地産價格的結果。

  當前,英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難題與上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簡稱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年度報告主題不謀而合。儘管這份報告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是,報告中所給出的政策建議顯然也適用於英國。

  這份報告解釋了一個長久以來令傳統經濟學理論感到困惑的現象:資本從發展中國家持續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資本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但最近幾年國際經濟領域裏的事實卻與此相反。教科書上説,為了獲取更大投資回報,資本會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競爭激烈,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是,在過去10年裏,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卻一直是資本輸出的大國,這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向了美國和英國。

  這份報告的作者Heiner Flassbeck解釋説,這種資本反常流動最早是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開始的。在那次危機中,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發現,短期內資本大量涌入反而會讓它們深受其害。因此,危機過後這些國家都加強了對國際熱錢和遊資的監管。中國是最成功的例子,中國在危機過後建立起了對國際熱錢直接監督的體系,而且中國央行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管理,人民幣匯率波動被限制在很小的幅度內。

  出口貿易給中國帶來的鉅額外匯收入,因此中國有足夠資金對發達國家進行投資。東亞金融危機讓中國管理層看到了投資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巨大風險,因此,美國和英國這些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就成為中國的重點投資對象。在這方面,中國比美國做的更為優秀。(此消息來自英國《衛報》編譯時有刪節 中國經濟網編譯 陶冶)。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