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歐洲最大“中國研究中心”具反華色彩 呼籲不能跟中國合作

2017年03月24日 09:48:1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張倍鑫 曹思琦】2013年11月,當號稱“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在柏林成立時,許多人對其寄予厚望,尤其是飽受德國媒體負面報道傷害的德國華人。該機構在其官網上也寫道:“希望以此展現中國不同側面的風貌,推動公眾討論,並深化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3年多過去了,這家智庫是否“拓展了德國和歐洲看中國的視野”?結論大有爭議。德國學者萊希貝格對《環球時報》説,研究某國的歐美機構通常會努力展示該國的多元面貌,但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例外,它發表的各類中國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性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它是這樣一家“中國問題”智庫——我們不接受中國“國家媒體”採訪

  韓博天、孔弼永、古思亭、魏樂佳……看著這些充滿中國書香氣的名字,很多中國人會不自覺地産生親近感。他們都是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英文縮寫為“MERICS”)團隊的成員,這個團隊中絕大部分人都有中文名字。

  這不奇怪,3年前,德國最大的私人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斥資成立MERICS時,目標就是打造專門研究中國的“新智庫”。然而,駐德中國記者要接近這個“中國研究中心”卻極為困難。過去幾年,《環球時報》記者多次申請實地採訪這家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智庫,無一例外遭到對方回絕。

  第一次,記者打電話給MERICS傳媒和公關部負責人克絲汀弗裏德里希(中文名盧可思),希望能做一個深度報道。她一口拒絕:現在中心還成立不久,許多事情還沒有完善。過了一段時間,記者再次通過郵件聯繫盧可思,這次回復記者的是該部門的女助理多爾特阿歷克斯。她寫道:“我不得不非常遺憾地告訴你,我們不能接受採訪,因為我們從根本上拒絕‘國家媒體’的採訪。”

  這一回復“資訊量很大”。記者為此請教多名研究德國媒體的學者,發現他們也對MERICS拒絕的理由感到吃驚。“‘國家媒體’一詞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漢堡媒體理論學者德萊赫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德國學術界一般用它指代東德時期的媒體,或者一些與西方媒體對立的媒體。這顯示該研究中心把中國當作了“對立面”。

  數天前,《環球時報》記者又寫了封郵件給MERICS傳媒和公關部新的負責人克勞迪婭韋斯林(中文名魏樂佳)。22日,魏樂佳親自給記者發來回復:中心最近很忙,短時間內無法接受採訪。需要説明的是,我們的工作首先面對的是歐洲和美國的大眾媒體,很少面對中國媒體。

  這是記者第一次聽到有德國研究中國的機構主要任務是面對“美國媒體”。實際上,許多駐德國的中國記者都有類似遭遇。一名駐德中國記者説,採訪MERICS的研究人員極為困難,她被對方以各種方式拒絕過。另一名同行説,該中心直接告訴他:“我們不接受中國媒體採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