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韓總統難逃"詛咒":青瓦颱風水之外,還有更深玄機

2017年03月23日 09:47:29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道(本網評論員/黃瑩瑩 賈元熙) 3月21日至22日,剛剛成為韓國“前總統”的樸槿惠首次前往檢察部門接受調查,並經歷了長達21個小時的高強度“問詢”。繼盧泰愚、全鬥煥、盧武鉉之後,樸槿惠成為韓國歷史上第4位被檢方傳訊的前總統。韓國國內普遍認為,從局勢發展看,樸槿惠很可能難逃法律追究。

  從1948年開始,截至樸槿惠為止,韓國一共經歷了11任總統。除樸槿惠之外,有3人被趕下臺(李承晚、尹潽善、崔圭夏),1人被暗殺(樸正熙),1人因受調查而自殺(盧武鉉),2人被判刑(全鬥煥、盧泰愚),剩下的3人因親屬腐敗受牽連而名聲掃地(金泳三、金大中、李明博)。

  對於韓國總統難得善終的“宿命”,韓國上下都曾有過反思,希望悲劇不再繼續,但“詛咒”似乎仍在迴圈。

  原因何在?

  青瓦臺的“陰宅説”?

  自去年樸槿惠親信干政事件升溫之後,一些熱心的中國網友曾為韓國指點迷津:“青瓦臺的風水有問題。”

  其實,對於總統府青瓦臺的風水,韓國人自己也犯嘀咕。2016年11月,韓國《中央日報》就曾報道,由於青瓦臺在選址、結構乃至風水上的問題,韓國國內要求青瓦臺遷址的呼聲日漸高漲。而韓國《天空日報》網站説得更直接:許多韓國民俗專家認為,青瓦臺位於兇地,壓住了北漢山、北嶽山流向首爾市的“龍脈”,還有人認為此地適合作為葬身之地的“陰宅”,不宜居住。在韓國民間,各路半仙的爭論就更多了。

位於山前的青瓦臺被一些人視為“陰宅”佳地

  但其實,青瓦臺所在地在歷史上還算是受青睞的“風水寶地”。在朝鮮王國時期,這裡先後建立過國王離宮和王宮後園。為什麼到了現代就成“兇地”了呢?

  這個鍋扔給了日本——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後,在今天青瓦臺所在地建成了日本駐朝鮮總督的官邸。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這裡被用作總統府,1990年韓國在該址修建了沿用至今的青瓦臺本館。也就是説,青瓦臺建在了日本總督府官邸的原址上。韓國民間盛傳,日本人當初搞殖民統治時,特意改動過這裡的地基,廢掉了“王氣”,把此地降格為“地方政府的風水級別”。

  當然,讓日本背這個鍋,並不冤枉。在殖民統治時期,迷信于陰陽風水、盛産各路大師的日本人,曾對朝鮮半島風水進行過大規模改造:為實現永久吞併的夢想,日本曾在朝鮮王宮、首爾北嶽山、開城松岳山等風水較好的地方秘密打入鐵樁,用來切斷朝鮮半島的“龍脈”。戰後至今,韓國陸續發現過多處此類地點,説不定至今還有一些鐵樁之類的“風水局”,留在了韓國國土上。

傳説中的日本“第一陰陽師”安倍晴明(野村萬齋飾):這個鍋我不背!

  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一定要將政局規律歸結于風水,恐怕難以服眾。再説,如果真的是風水作祟,此前的總統恐怕早已想方設法“破局”了。僅舉一個例子:同樣是在殖民統治時代,日本人在朝鮮王宮景福宮正前方修建了高大的“朝鮮總督府”,正擋住景福宮的“王氣”。在結束軍政府統治後不久,韓國政府就于1995年將這座建築徹底拆除,片瓦未留。

曾經矗立於景福宮前的“朝鮮總督府”

拆解中的“朝鮮總督府”

與上上圖相比可見,“朝鮮總督府”拆完後,確實敞亮了許多

  另一個反例是:不僅是總統,韓國政府其他高官也是高危職業。從1988年韓國啟動現行政治體制至今的29年間,共産生了25任總理(不包括代總理),平均任期僅1年2個月。進入21世紀以來,韓國4位總統治下已産生過14位總理,其中大多數因涉嫌腐敗而辭職。因成為代總統而出鏡率大增的黃教安,已經是樸槿惠政府時期的第三任總理。

  樸槿惠剛上臺時提名政府高官,一個月竟有7名提名人因涉腐而落馬,一度導致其新內閣難産。此外,多任議長和國會議員也常常與“腐敗”一詞同時出現在報端。

  如果説總統的悲劇源自青瓦颱風水,那麼總理與高官們的府邸風水,則不可能都那麼不堪。

  所以,總統們的悲劇,恐怕還要從韓國政治與社會的深層找尋原因。

  政治土壤的深層弊病

  自上世紀80年代結束軍政府統治之後,韓國現行體制已經持續了近30年。理論上説,韓國採用了西方式的政治體制。但這種體制的“形式”,與韓國的政治土壤相結合,産生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病。

  首先是韓國財閥體制的影響。由於國土、人口和經濟體量有限,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韓國在經濟發展期倣照日本建立了財閥體制,幾家大財閥幾乎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決定了主要財閥必然要對政界施加深度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操控政治的運作。在諸多過去的政界醜聞中,常見官員與財閥之間的相互“合作”,這幾乎已經成為政界見怪不怪的“常態”。

  其次,就涉及韓國社會的一些文化特質。韓國社會是人情社會,極度重視“血緣、地緣、學緣、人緣”,同族、同鄉、同學、同事……這些“緣”將人們結成不同的群體,成為一種社會生態。並且,一旦一個人成為權勢人物,會有眾多人因各種“緣”而追隨他/她,權勢人物也會盡力照顧那些追隨者。

  正如有專家分析的那樣,雖然韓國的法律、制度與西方國家無異,韓國國民也受現代教育幾十年,但韓國“極端保守派”的專斷作風仍揮之不去,而且保守傾向人群、老年人群對於這種政治作風仍然較為寬容。再深挖下去,就是在韓國國民的政治觀念中,很多時候仍難以將“選賢”與“人情”劃分開。這種觀念的傳統性可以理解,但在政治運作中,這必然會造成一定後果。

  對於這樣一個如此在乎人情的國家,“公私分明”顯然是困難的。哪怕是韓國在2016年通過了“史上最嚴厲的”反貪法《金英蘭法》,將很多人情往來都算作“越界”範圍,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敗,並不能消除滋生腐敗的土壤。

  可以説,無論是因經濟利益的政商勾結,還是因各種“緣”而形成的“抱團”,都是韓國社會難以消除的沉疴。而當水面下的“勾連”遭遇選舉體制下的種種政治博弈時,任何事情都可能變成“政治子彈”,變成政敵相互打擊的“把柄”。

  最後,還要説説韓國的老朋友美國。在韓國的諸多政治動蕩背後,都有美國若隱若現的影子。美國對韓國政、經、軍等領域的滲透之深、掌握之細,連韓國人自己也會感到“細思恐極”。以樸槿惠事件為例,根據維基解密公佈的材料,早在樸槿惠參選總統之前的2007年(整整十年前),美國駐韓使館就曾向華盛頓彙報説,樸槿惠與閨蜜崔順實之父崔泰敏關係密切,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為後者所控制。可以想見,美國手中掌握著韓國政界各種人的各種證據,但就是“引而不發”。如果此人能為美國所用,自然無妨;如果此人稍稍不合美國的心意,其下場可想而知。在過去若干韓國總統的案例中,此類美國因素幾乎是半公開的秘密。

  面對本國總統的政治宿命,韓國人在憤怒之餘,似乎也有一些無奈。韓國《中央日報》就曾評論説,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國家領導人被調查或被判有罪,這是“國家悲劇”。

  而要擺脫這樣的悲劇,無疑需要國家、社會和文化等層次的深度變革。但這似乎是一條漫漫長路。

  在此只能希望,下一任韓國總統能有好運氣。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