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發表的《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報告》稱,儘管美國、歐洲和日本仍然在全球研究與發展領域引領潮流,但其領導地位正日益受到新興國家的挑戰。
這份報告定於10日“世界科學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發佈。
報告説,伴隨著全球研發投資的增長,新興國家的科技力量與日俱增,其主要原因是亞洲地區研發支出的增長。在中國、印度和韓國的帶動下,亞太地區佔全球研發的比重從2002年的27%,增長到了2007年的32%。與此同時,研發領域三強——歐盟、美國和日本所佔的份額則呈下降趨勢。2002年,全球研發活動的近83%來自於發達國家,但2007年,這一比例已下降為76%。
在科研人員方面,2002年,發展中國家研究人員僅佔全球總數的30%;2007年,這一比例增長為38%。值得注意的是,僅中國就佔其增長值的2/3。2007年,中國的研究人員總數為142.34萬,已接近美國和歐盟的水準。目前,歐洲、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數量各佔全球總數的20%,緊隨其後的是日本(10%)和俄羅斯(7%)。
不久前,新興經濟體還滿足於承接發達國家研發的外包任務,但現在他們已經開始進入了自主的技術發展及應用研究階段。在工業、科學和技術領域,中國、巴西和印度已同時邁開了追趕的步伐,其主要表現為:在汽車、消費品以及包括航太業在內的高科技等行業,來自新興國家的跨國公司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報告指出,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對上述深刻變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新興國家。而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使得美國公司的研發預算削減,令新興國家能更迅速地縮小差距。
報告最後強調了加強科學外交和科學合作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南方國家之間。
不過,報告也表明,新興國家要在研發領域追趕發達國家,依然要花大力氣。如在專利領域,美、歐、日三強仍保持領先。而在“該報告所採用的所有指數中,與專利相關的指數最深刻地體現了全球知識創造的不平等”;而發展中國家人才流失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記者 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