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回收企業響應不積極 政府監管困難
快遞包裝産生的廢舊紙箱回收,一方面是直接的經濟價值低,另一方面由於粘貼了不環保的膠帶而不可再利用,回收再利用的意願從消費者這一端很低。如果説每一位消費者丟棄的紙箱數量有限,快遞企業每天要使用大量的包裝,那麼快遞行業協會在快遞包裝回收這方面是否可以發揮相應的作用呢?
2015年8月,天津市快遞協會曾向全市快遞企業發出《發展綠色郵政快遞包裝再利用倡議書》,其中明確提到快遞企業應堅持適度包裝原則,並做好快遞包裝的迴圈再利用。但是到目前為止積極響應的企業並不多。天津市快遞協會秘書長祝志平説,一方面作為行業協會只能提一些建議;另一方面快遞包裝標準和回收再利用涉及到多個部門,因此執行起來很難:“我們只能提一些建議,提供一些培訓,一些宣傳,但是你的生産包裝材料的這些是社會的一些企業,這應該哪個行業有哪個行業的主管部門去監管,這個很不好界定。但是要徹底解決這問題,那是一個全社會的一個系統的工程。”
其實,近年來國內也有快遞企業嘗試過回收快遞包裝物,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公司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現象。但是一家快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快遞企業回收並不現實:“你拆箱子你得看、你幫他拆,你再拿下來,你耽誤時間的話就影響他後邊,而且我們有簽收率,每天在幾點之前必須達到要求,達不到罰得相當狠。而且你這空間還有限了,你車裏還有貨了,你有盒子也沒地方擱。”
快遞行業協會是建議和呼籲,那麼快遞包裝廢物這件事兒,有沒有監管部門對此負責呢?誰來負責呢?
走訪通化部分小區了解到,快遞垃圾在垃圾總額中佔很大比重。通化市環衛處副書記馬新偉説,在日常垃圾中,主要是紙盒、塑膠袋和泡沫,就體積而言基本可以佔到垃圾總量的一半。馬新偉説:“小區的垃圾桶裏它那個垃圾,就是紙殼箱子還有泡沫還有一些透明的塑膠口袋,一到購物街之後我們就看到小區裏的垃圾箱基本這樣的箱子就堆滿了,特別特別多。”
那麼,如此大的快遞規模,這些包裝物都去向何處,記者了解到,通化快遞包裝垃圾尚無明確監管部門,多作為生活垃圾處理。通化市環保局辦公室副主任張梁:“這個垃圾和我們大家都有很大的關係,在環保日常普及中也常到講垃圾分類、減少包裝浪費,從市政府職能工作上講,快遞包裝垃圾並不在環保局行政管轄職能範圍之內,應屬城建部門,環保局涉及到的是危險廢物垃圾的處置和回收。”
部分包裝用材料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據了解,我國快遞領域的包裝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大類:快遞運單、編織袋、塑膠袋、封套、包裝箱、膠帶以及填充物。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計算,泡沫大約佔30-40克,紙箱子30-50克,封口塑膠大約5-10克。大家熟知的快遞外包裝的灰色袋子,因為不可降解,被稱為“黑色污染”。河南工業大學教授朱春山説:“塑膠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本身是無毒的,但是為了增加塑膠本身的性能,通常在塑膠製備過程中加入一些添加劑,比如説熱穩定劑,著色劑,一般顏色越深,含有的添加物質越多。”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量完成200多億件,按照一個快遞包裝盒需要0.1平方米膠帶計算,所用膠帶約20億平米,可以繞地球200多圈。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張學雷説,膠帶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三氯乙烯等。如果焚燒,揮發性有機物會污染空氣破壞臭氧層形成霾狀物。張學雷説:“無論是填埋,還是去垃圾焚燒廠焚燒,還是露天的私下焚燒,它的危害都是第一大的。再一個填埋的時候要降解,要一百或是一百五十年,才能自然降解。”
而快遞包裝中的填充泡沫物焚燒時會産生大量的二惡英,是一種無色無味、毒性嚴重的脂溶性物質。張學雷介紹,二惡英的最大危害是具有不可逆的“三致”毒性,即致畸、致癌、致突變:“有過做過這麼一個實驗吧,應該説這個一盎司,也就是280克二惡英,它應該説對環境對周圍的人群産生破壞是巨大的,可以引起一百萬人的病變。”
快遞行業開始綠色革新
由於快遞數量成倍增長,快遞污染問題也被反覆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快遞行業開始進行自我綠色革新,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三十多家快遞企業承諾,到2020年底,碳排放減少362萬噸。
膠帶、塑膠袋以及填充物是快遞包裝中污染最突出的問題,通常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降解,對此,新型環保的包裝材料在部分電商的自營店中進行了試用,雖然這些膠帶和普通膠帶從外觀上看並沒有差別,但江蘇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朱傳龍説,新型膠帶的構成物質與普通膠帶完全不同:“我們在做的是生物全降解膠帶,使用之後堆在土壤中,半年時間就能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對環境沒有任何的影響,膠帶它的材料是來源於澱粉和一些植物纖維。”
儘管綠色環保,但這種新型材料目前的使用範圍並不廣,成本問題成為短期內制約企業大範圍推廣的主要原因。朱傳龍説:“一對一對比的話,還是要貴50%到1倍,(一捆膠帶多少錢?)8~9元,普通膠帶的用量非常大,是我們這種膠帶的幾百倍都有,主要現在用量太小,如果是用量接近的情況下,其實價格就差別不大,主要是現在用量還沒有上去。”
除了替換包裝材料外,加快重復使用包裝等舉措,也是減少環境負荷的選擇。中通快遞的數據顯示,通過編織袋迴圈利用和包裝盒回收利用等途徑,已經節約成本50億元以上,中通快遞南京公司經理助理文兵説:“我們這主要是編織袋的重復利用,外省的發到南京的,它肯定是集中打包,外面都是一個大的編織袋,然後編織袋拆下來以後,小件分解下去,然後大的編織袋再重復利用,1000多個包裝大多數都會重復使用,(主要還是)從成本來算吧,自己就必須要這樣做。”
在今年6月中旬舉行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包括四通一達、蘇寧,美國聯邦快遞等32家中國及全球合作快遞企業聯合啟動環保計劃,承諾到2020年替換50%的包裝材料,填充物要換成100%可降解的綠色包材,碳排放減少362萬噸。菜鳥網路CEO童文紅在峰會期間表示,除了這些措施外,還要通過使用新能源車輛、建立包材回收體系等措施來減少環境污染。童文紅説:“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分析,一個不可降解的塑膠袋是8分錢,一個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大概是它的4到5倍,那麼問題是誰為這些環保材料買單?應該是國家的政策要扶持一部分,商家、物流合作夥伴、平臺加上消費者,我們要五方一起來聯動(解決問題)。”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