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歷者講述:在那36天裏,井下都發生了什麼?
這是山東省30多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但在山東省平邑縣玉榮石膏礦,1月29號傳出的一則消息卻讓在場的所有人心頭一暖——井下200多米礦井中的4名工人,在被困36天之後終於獲救。至此,平邑縣玉榮石膏礦坍塌事故中被困的29名礦工中,獲救人數上升到15人。
36天,創造了我國礦難救援的最長時間紀錄,也是我國大口徑鑽孔救援成功首例、世界第三例,在礦山救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215米深的黑暗而潮濕的井下,他們是怎樣熬過了這漫長的日日夜夜?
北京時間1月29日22點49分,36歲的華明喜最後一個被消防救生吊帶提出地面,在升井那一瞬間,他一遍遍大聲喊著感謝。
“感謝黨,感謝政府,我謝謝你們,我永遠忘不了你們。
此時,距離他被困井地下已經過去了36天。
2015年12月25日7點56分,山東省平邑縣保太鎮玉榮商貿有限公司石膏礦發生坍塌事故,據中國地震臺網報告,坍塌造成的震動相當於一次4.0級地震。當時華明喜等29名礦工正在作業。
“我們在底下幹著活兒,先是有風,風刮跑了,就聽到“嗡隆嗡隆”的聲音,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就跑了。(當時心裏害怕嗎?)害怕,怎麼不害怕。當時俺就尋思是起大風了嗎?怎麼來這麼大的風?刮得,娘哎,天昏地暗的。過去了,覺得害怕,覺得心裏“撲通撲通”的挺嚇人。
跑了半天的華明喜最後與另外三名工友被困在一段50多米的巷道裏,兩頭都被塌落的石塊堵死。華明喜手中,除了礦燈,只有下井時帶的幾個饅頭。
“我們帶的東西,有一頓飯的東西。饅頭,一般一個人就帶四個。我們就分著吃,一天吃一個。(餓嗎?)餓,也得堅持。(井下你們待得地方有多大?)有五十來米,高有五米多,寬三米多。
幾天過去,饅頭吃完了,幾個人只能喝岩壁上滲出來的水。潮濕的巷道裏漆黑一片,身邊不時傳來石塊泥土掉落的聲音,雖然他們彼此相互鼓勵,還是越來越感到害怕。然而就在此時,巷道上方傳來了打鑽的聲音。
“先聽到聲音,有打鑽的聲音,“嘟咕嘟咕”直響。我心想説有人來救咱們了!我們就忙活著往那兒跑。也不害餓了,也餓不了這麼急了。
他們看到了一個直徑不到20釐米小口徑鑽孔,有個探頭放了下來。
“井上下來一個探頭,説“我們是中國武警救援隊來救你們的。你們放心,我們是一定會把你們救上去的。你不用害怕。説説你們需要什麼東西吧”我們説要食物,要礦燈,因為底下的燈沒電了。有希望了,有人救我們就不害怕了。心裏就踏實點兒了。壓力感也輕了。
雖然有了食物,但是獲救卻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由於地質情況過於複雜,救生孔的施工極為艱難。等待的救援的日子裏,時間仿佛過得特別慢,華明喜覺得異常煎熬。
“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裏空空蕩蕩的,它底下靜,就害怕。靜得巧(很)瘆得慌,就害怕。我們還在底下尋思過年了呢,我們算計是過年了。算錯了。説的時間長了都沒話説了。吃完飯就在那兒躺著。也沒地方去,4個人都在一塊。
救援遠遠沒有他們盼望的那樣順利,而井下的環境卻在一天天惡化,幾天后,受到地質變化影響,投食孔突然無法正常輸送食物,救援人員不得不又耗費三天時間打了另一個投食孔。緊接著,更為致命的困難出現,已經順利推進到170米的大口徑救生孔突然遭遇嚴重塌方,被迫暫停。此時,他們已經被困二十多天,儘管地面救援人員每隔幾小時就與他們通一次話,但絕望的情緒還是漸漸瀰漫在狹窄的巷道裏。
“(你哭過麼?)也哭過,想到家裏,我母親,還有老婆孩子,都小,萬一砸死那怎麼弄啊,絕望的時候?那也有,畢竟也是二百多米深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在渴望與絕望交替的焦灼裏,華明喜和工友們承受著痛苦的煎熬,而地面傳送的救援進展則支撐著他們繼續等待。終於,他們聽到鑽機聲音越來越近,就像到了隔壁。原來,由於礦井繪圖不夠準確,鑽孔打到距巷道不到一米的地方,這段距離,需要靠他們四人用地面送下來的工具自己打通。整整一天多的時間,四個人一刻也沒有放下手中的鑿子
“我説這是為了咱四個人生命,不管累不累的咱得幹,打透了咱得上去,這是咱的生命通道。挖了一天多點就挖透了,挖透了俺心裏就高興了,這回可能上去了,心裏踏實了就覺著。
第三十六天,華明喜和工友終於見到了盼望已久的救生吊索,用最原始的抓鬮方式,他們排好了先後順序。
“都害怕,我説那咱抓個鬮,一二三四,我拾了個四,我説你上就是,我給幫了幫忙,讓他們幾個人先上去,到末了就我自己沒人給我幫忙,萬一我自己別住,沒人了就我自己了,那我怎麼弄啊,我看了看,找找竅門,我自己上去了。
前三個人先後出井,華明喜一個人在井下等待,仿佛度過了生命中最最漫長的一段時間。
“當然也害怕,于總給我打著電話,説著話,那是特為給我打電話,怕我害怕什麼的,給我打著電話説著話。
1月29日22點49分,在215米深的井下生存了36天之後,華明喜終於再次見到了他曾經日日走過的土地,在重見光明的一瞬間,他忘記了醫生的囑咐,睜開了雙眼。
“我想看看救我的這些人,我衷心謝謝他們。
記者:劉華棟柴安東王成林劉穎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