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到一週的嬰兒,79小時內做189項檢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花費近6000元。
昨日,初為人父的家長雷旭(化名)覺得被醫院騙了。當記者向院方諮詢時,院方道出無奈:這些檢查大多包含在一個套餐裏,即便沒必要,醫生也無權將其從套餐裏剔除,名目繁雜的檢測費用無法避免。
“無法剔除”背後,折射出“臨床路徑”這一仍處於試點階段醫療新模式在實踐中遭遇的尷尬。
3天查了189個項目
6月27日,雷旭的寶寶在廣州番禺出生,隨後患上新生兒肺炎、消化道出血,經過幾天的治療,病情漸趨平穩,但胃裏還有少許咖啡色物質,醫生認為可以喂食母乳,並建議他將寶寶留院觀察幾天。
7月2日,雷旭將出生不到一週的兒子轉至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入院不到一小時,還沒來得及做任何檢查,院方就告知寶寶患有肺炎、消化道出血、黃疸,需要進入重症看護室。
雷旭很快收到“病危通知書”。顫抖著手,他簽下數張同意書。5日下午,雷旭再次接到院方通知,“寶寶由於凝血功能缺陷,需輸新鮮冰凍血漿”。
雷旭向其他醫院兒科醫生諮詢,得知如果沒有手術和大量出血,輸血並非必須。
當天下午,他決定讓寶寶出院。可沒想到,短短3天,寶寶卻花費了近6000元的醫藥費,其中光檢查就做了189項。
這些檢查項目以專業的學名出現在清單上,“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檢查目的,醫院也不給我們解釋”,通過向朋友諮詢,雷旭才得知孩子在這幾天中接受了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