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手拉手 相見歡”——首屆海峽兩岸聽障兒童文化交流活動見面會在京啟動。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主任胡向陽歡迎臺灣雅文基金會的聽障小朋友及師長。(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5月27日北京消息 5月27日上午,“手拉手 相見歡”——首屆海峽兩岸聽障兒童文化交流活動見面會在京啟動。來自臺灣的聽障小朋友及其家長、康復教師與大陸聽障兒童及師長共計百餘人出席了見面會。據悉,活動共計6天,旨在展示兩岸聽障兒童在學習“聽覺口語法”後能聽會説的良好康復成效。
目的:展示聽障兒童能聽會説的康復成效
本次活動由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聾)和臺灣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
中聾成立於1983年,是我國唯一一所國家級聽力語言康復機構,中聾主任胡向陽在歡迎詞仲介紹説:“中聾一方面為聽障兒童提供聽力學和康復教育服務,另一方面,中聾還負責指導全國聾兒康復機構建設,目前,中聾正在負責組織實施全國最大的聽障兒童康復救助活動,一年要為五千多個小朋友進行免費手術,還要幫助一萬多的小朋友做助聽器的墊費。中聾和臺灣雅文基金會已經合作了6年,雅文為大陸培養了140多位聽覺口語法老師,這些老師在全國各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歸根結底,最終的教學成效是體現在聽障小朋友身上,舉辦這次活動,也是希望通過兩岸聽障小朋友的交流走訪,來展現我們康復工作的成績,也是為聽障小朋友更多的融入社會、學習交流提供機遇。”
據了解,活動期間,兩岸聽障兒童將結對子手拉手,共遊故宮、長城、國子監等地,還將共慶“六一”兒童節。活動同時呼籲海峽兩岸社會各界進一步關注、支援聽障兒童康復工作,搭建海峽兩岸聽力語言康復事業交流平臺,從而幫助更多的聽障兒童回歸主流社會,讓更多家庭能重拾歡樂。
理想:我們希望做到十聾九不啞
記者在相見歡活動現場看到,這些聽障小朋友不像其他聽損孩童那樣用手語無聲交流,他們的世界是有聲的,他們嘰嘰喳喳,活潑好動,彼此之間交談説話,幾乎與正常孩子無異,如果不是佩戴在他們耳朵上的助聽設備提示,記者根本無法想像這是一群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
中聾語訓部的盧曉月園長對記者説:“以前傳統説法叫‘十聾九啞’,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聽力設備技術的提升,康復訓練方法理念的改進,現在我們希望要做到十聾九不啞,就是讓有聽障的孩子都能學習口語,將來能夠很好地融入健聽人群。”
在中聾啟聰幼兒園記者還看到,聽障兒童和正常兒童一起上課學習,彼此之間語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
“我們通過這種融合教育,即聽障兒童和正常兒童共同學習的方式,旨在為聽障小朋友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交流的環境,為他們將來進入普幼、普小,以及將來融入社會做好準備。在此我也呼籲,希望社會上的學校和幼兒園,能夠給聽障小朋友更多的融合教育機會,這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盧曉月説。
意義:“聽覺口語法”惠澤兩岸聽障兒童
“我們這次從臺灣帶來小朋友,讓他們在大陸結識新朋友,這對雅文的臺灣小朋友而言,是‘聽損兒勇闖世界,2014首航到北京’。希望從明年開始,北京的孩子能夠到臺灣去,通過這樣長期定期的交流,彼此體驗相互的文化,讓他們學會尊重包容,鍛鍊他們口語之外的一個社會適應能力,自信勇敢地去表現。”雅文基金會的葉淑芬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2008年4月,為提升大陸聽障兒童康復教師專業技術能力,促進兩岸聽障兒童康復事業發展,中聾與臺灣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中文聽覺口語法的培訓認證,攜手致力於大陸聽障兒童康復專業師資培訓。
臺灣“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是臺灣明門集團董事長鄭欽明與其美籍妻子Joanna倪安寧(2001年因癌症過世)于1996年12月在臺北創辦,該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幫助聽損孩童學習“傾聽”與“説話”的公益事業,基金會至今在臺灣已服務超過3000個聽損兒家庭。由於“聽覺口語法”成效明顯,因此,基金會除教學外,更投入心力在聽覺口語師資培訓、教材編纂、教學研究等各方面,讓“聽覺口語法”在臺灣生根壯大。
聽覺口語法(auditory-verbal therapy,簡稱AVT)最初由倪安寧從國外引進,用來訓練自己先天患有重度聽障的小女兒雅文開口説話的方法,這套教學法是通過助聽器放大聽障兒童的殘余聽力,或植入人工耳蝸幫助聽障兒童重新獲得聽覺後,在自然情境及互動中,讓聽障兒學習傾聽、發展語言。(台灣網記者 王怡然)
來自臺灣的聽障小朋友在展板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這兩位可愛的小蘿莉因為誰先用筆的問題起了點小爭執。(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大陸聽障小朋友和臺灣聽障小朋友結對子,共同按下象徵友誼的小手印。(台灣網 王怡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