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戴眼鏡的教授上太空 “航太夢”離普通人更近了

2023-05-31 09: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浩瀚太空又一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影。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3名中國航太員成功飛天,這其中就包括那位戴眼鏡的36歲大學教授桂海潮。如果不是航太員這個身份,他或許只是我們身邊一位貌不驚人的青年教師,但就是這樣一位“身邊人”的參與,讓螢幕外的網友們在觀看這場飛行任務時多了幾分“代入感”。他讓許多人感受到:戴眼鏡也能上太空,“航太夢”離我們普通人更近了。

  作為神舟十六號上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既是本專業學者中的翹楚,也經受了嚴格的訓練與考核。説他是“身邊人”,是相比于我國以往參載入人飛行任務的航太員而言。自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天以來,我國已有18位航太員搭乘神舟飛船進入太空,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太空出艙第一人翟志剛、四度飛天的航太員景海鵬、第一位飛天女航太員劉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等等。在這個行列中,17位航太員都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太員大隊,只有桂海潮一位“編外人士”;18人中,有16位是飛行員出身,“是開過戰鬥機的”,但這次飛天的朱楊柱、桂海潮兩人卻都是學者出身。相比于軍隊系統中頗具神秘色彩的專職航太員,大學教授這個職業離我們並不遙遠,“學生們想見基本就能見到”,“朋友圈可以互相點讚”,桂海潮某種意義上就是我們身邊萬千奮鬥青年中的一員。

  這也是為何桂海潮甫一亮相就引發關注。他鼻樑上的眼鏡,也成為輿論熱議的對象。這個小小的細節,既讓很多人相信“戴眼鏡的你我也是有可能上太空的”,也給這次任務的特殊意義寫下最為通俗易懂的注腳。

  他和朱楊柱作為我國航太員隊伍新成員首次亮相,讓航太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這兩個“工種”迅速進入公眾視野,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已經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在未來長達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裏,中國空間站將扮演國家級太空實驗室角色,開展較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這就需要航太駕駛員、航太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等更多元工種的配合協作。以這次為例,航太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太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太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載荷專家桂海潮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任務不同,選拔標準自然不同。對於載荷專家這個工種,低度近視是可以的,但他的“長板”——科研能力必須十分突出,用網友的話説“腦子一定特別好使”。當年,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9年時間一路從本科攻讀完博士學位,之後又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並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近20篇SCI學術論文,31歲擔任博士生導師……從他“一路開挂”的經歷來看,他也是不普通的。在空間站裏等待他的,將是艱巨的科研任務。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航太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就提到,神舟十六號將成為目前開展在軌實驗項目最多的乘組。

  目前,要想成為一名航太員,依然需要千挑萬選。桂海潮也是經過初選、復選、定選篩選,從約2500名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才成為我國首位載荷專家;後來又經歷8大類、200余項科目的嚴格訓練和考核,花費兩年時間為“上天”作準備。但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成為航太員不再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事,科研出色,工程技術精湛,經過訓練也可以圓夢太空。

  從這個意義上説,桂海潮能夠進入太空,對於中國載人航太事業稱得上一個標誌性事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人通往太空的荊棘之路,已經被之前的航太員蹚出來了,後面“太空出差”常態化,需要更多懷有好奇心的有志青年加入,一起探索未知宇宙。當下,第四批預備航太員選拔還在進行中,有網友開玩笑説,請留意身邊那些年紀不大但胸懷夢想的科研青年,如果有段時間見不到他,他可能已經去參加航太員訓練了,一兩年後,你沒準兒能在距離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國空間站裏見到他的身影。

  邱晨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