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法治守護 讓黃河安瀾澤被後世

2023-04-03 09:4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一線講述】

  編者按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作為一部針對黃河流域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統領性專門法律,黃河保護法的頒布及施行,讓黃河保護與治理有了“鐵規矩”和“硬杠杠”。如何匯聚眾力,推動黃河保護法落地見效?且聽聽這些守護黃河的基層工作者怎麼説……

  法治之花遍開黃河源

  講述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人民法院副院長 高玥

  千呼萬喚,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我感到底氣更足了、擔子更重了。

  古人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實際上,黃河之水就從瑪多來。在藏語裏,“瑪多”是“黃河源頭”的意思。瑪多縣被譽為“千湖之縣”,全域都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核心區。20世紀80年代,長期過度放牧和自然災害導致瑪多縣植被破壞嚴重,草原退化、湖泊萎縮、風沙漫天,曾經的美景不再。

  為了修復草原、守護母親河,瑪多縣實行禁牧、休牧等措施。2019年開始,瑪多縣人民法院開始有針對性地面向農牧民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普法宣傳。全縣1.5萬餘人散居在2.53萬平方公里的高原上,要想普法入戶、不落一人,可不是件容易事。於是,每個月,瑪多法院的工作人員一行六七人組成“馬背上的宣講隊”,將法律知識帶到老鄉們的帳篷裏。

  擺上桌子、挂好橫幅、分發藏漢雙語宣傳冊……一堂“保護三江源、從我做起”的法治宣講就在藍天綠草間開始了。一些年紀大的阿克、阿妮(藏語叔叔、阿姨)理解法律法規比較慢,我們就結合一個個真實案例,把“法言法語”轉化成平實易懂的口語。

  有一次,宣講隊來到黃河鄉白瑪納村。宣講結束後,一位小姑娘跑到我們面前,指著宣傳冊上的文字問,為什麼喝完水的塑膠瓶不能直接埋在草原上?同事們解答後,小姑娘撲閃著大眼睛,一蹦一跳地加入清理垃圾的隊伍中。這個小小身影,讓我明白了普法宣講的意義所在。每個季度我們還會走進生態環境保護站,對生態管護員進行法治培訓。最近,一些村幹部還主動向我們“邀課”,希望通過系統、細化的法律培訓,讓農牧民把黃河保護法理解透。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會繼續廣泛宣講,讓法治之花遍開黃河源頭。

  “治理良方”讓黃河水奔騰向前

  講述人:甘肅省水利廳水政服務中心綜合科副科長 石曉

  “黃河保護法設置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專章。希望您能帶動家人和朋友,在生活中養成節約用水好習慣……”前幾天,在蘭州市蘭晶廠小區,我們走進居民家中宣講,並向他們贈送了節水龍頭、宣傳口罩等小禮品。

  為做好普法工作,我們不僅在社區搭建涉水法律法規諮詢展臺,還聯合西北師範大學開展節水短視頻大賽,發送主題宣傳公益短信……

  剛來水政服務中心時,我經常把一些法律書籍拿在手上、撂在枕邊,閒暇時多看一眼,睡覺前再記誦一遍,可還是理解不夠深刻。漸漸地,我體會到,只有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法理,化抽象為具體,才能把法治的種子“種”在百姓心裏。於是,我和同事們多次組織普法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等系列活動。每當聽到學生們誓言“愛護母親河,從點滴做起,讓天更藍、水更綠”,每當得到社區居民“要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肯定回答,堅持普法的信念便在我腦中越發堅定。

  河湖長制工作全面啟動後,我經常開展對黃河蘭州段及其支流、山洪溝道監督檢查等水行政執法工作。面對河道內傾倒垃圾問題,我會要求責任鄉鎮、違法個人現場整改,直到符合標準;面對涉河違建、超深超範圍採砂及河湖“四亂”問題,我會走訪附近居民了解情況,記好點位建好臺賬,提出整改要求和時限,整改完成一處,清單銷號一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道暢通了,風景秀美了。今後,我和同事們會用好法律這一治理良方,讓黃河水奔騰向前、永不停歇。

  送法到企 共護“幸福水”

  講述人: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執法監督局四級調研員 何小英

  呵護黃河水、“幸福水”,是沿岸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從事環保執法檢查工作10多年了,無數次以法律武器為母親河“去污排毒”。特別是2020年寧夏被賦予“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使命以來,相繼出臺法規條例,注重用良法保善治。現在有了黃河保護法,我們守護母親河的底氣更足了。

  寧夏全境屬於黃河流域,入黃排污風險點多面廣。這兩年,隨著入黃排污口全部封死,不達標排放越來越少。儘管嚴防死守,還是有“漏網之魚”。2021年4月,我們例行檢查時,在寧夏北部一家距黃河僅8公里的化工企業發現了端倪。地面略顯混濁的滲水讓我們覺察到不對勁,當即核查企業廢水來源,並在廠區內查看達標排放、排污許可證辦理等情況。後來,屬地生態環境監測站對疑似超標廢水排放口、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窨井、地下水監測井進行了布點監測,還進行了現場質控樣比對。證據擺在面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板上釘釘”,我們當即要求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立案處罰。

  多年執法檢查,工作人員雖然個個練就了“火眼金睛”,但大家清楚:讓事中事後監管更精準、更透明、更系統,關鍵還是在源頭。2021年開始,我們和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聯合開展《基於排污許可證制的生態環境執法標準化模式課題研究》,同時對寧夏生態環境移動執法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將課題成果“排污許可‘一證式’執法監管清單”嵌入其中推廣使用,率先在全國推進排污許可“一證式”執法。簡單來講,就是結合當地企業實際,將企業的生態管理制度執行、排污口及治污設施規範化建設、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監控等執法內容條理化,形成執法清單,並連結到生態環境移動執法App。這樣一來,每到一家企業,一登錄軟體,其污染物種類、濃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一目了然,企業環保方面的“風吹草動”便很難逃過我們的“電子眼”。兩年來,排污許可“一證式”清單化執法基本實現了火電、鋼鐵、污水處理、煤化工、畜禽養殖等寧夏全域典型行業全覆蓋,初步形成了“企業持證守法、政府依證監管、全社會共同監督”的環境監督管理體系。

  我們在執法檢查中發現,一些企業因不熟悉法條,對違規排放行為毫不自知,直到接受處罰才追悔莫及。這讓我們反思,執法檢查不能一味監督,更要做好普法服務。於是,我們“送法到企”,定期和企業交流座談,對企業掌握不透徹的法條、容易觸碰底線的問題面對面講解。

  在各方努力下,守護黃河之水成為更多人的行動自覺。我將和大家一起,學懂弄通、研究透徹黃河保護法,為保護母親河盡到一份責任。

  做守護母親河的忠誠衛士

  講述人:河南省滎陽黃河河務局水政水資源科科長兼水政監察大隊副隊長 楊磊

  3月22日,滎陽市人民廣場,“宣傳貫徹黃河保護法滎陽在行動”萬人簽名儀式上,人頭攢動、氣氛熱烈。“要是大家以後都能行動自覺,咱滎陽黃河邊的環境肯定會更好。”一位市民的話在我耳邊回蕩,道出了我們守護母親河的不變初心。

  滎陽黃河河務局水政監察大隊共有5人,承擔著滎陽轄區45.68公里河道、14萬餘畝灘區的河道巡查、水行政執法監督職責。2017年後,滎陽轄區河道範圍內所有非法採砂場已被全部取締。然而,在高額利潤驅使之下,非法採砂行為依然時有發生。2019年的某天淩晨,我們密切關注一週多的非法採砂人員有了動靜。我安排好封鎖路口的執法車輛後,迅速帶領水政監察大隊執法人員向施工區域靠近。在機器轟鳴聲中,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住在場的幾名作業人員。其中1人還試圖反抗,幸好沒有人員受傷。事後有同事問我:不怕發生意外嗎?説實話,當時真沒想那麼多,只是本能地覺得使命在肩、義不容辭。

  黃河保護法的頒佈施行,讓許多從前的“卡點堵點”迎刃而解。比如,以前水行政部門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協調十分費力。黃河保護法明確“國家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統籌協調機制”“黃河流域省、自治區可以根據需要,建立省級協調機制”,週全地解決了黃河流域跨區域、跨部門的保護治理問題,不僅為我們基層河務部門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更堅定了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看著母親河因我們積年累月的付出而容光煥發,我們感到由衷自豪。以法治力量守護好母親河,我們有信心更有決心。

  “生態警長” 守護黃河入海口

  講述人:山東省東營市公安局東營分局“生態警長”聯合辦公室民警 劉文登

  滔滔黃河奔流到東營入海。龍居鎮是黃河進入東營的第一站,這裡有4萬畝林場,吸引了214種鳥類棲息繁衍。從2010年起,守護黃河便成了我的神聖職責:我既要向沿黃19個村2萬多名村民普及好法律知識,還要對廣大遊客進行普法宣傳,引導他們保護黃河。

  為了打好“預防針”,每個月我都會聯繫幾個村的“兩委”,有時開村民大會,有時到村民的院子裏開談心會,讓沿黃村莊的老百姓知曉守護黃河的重要性。我們還製作了宣傳手冊,走企業、進農戶進行宣傳。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旅遊業升溫,我們把重點轉向了守護黃河森林安全、預防水環境污染等方面。一到初夏,黃河壩上風景如畫,遊客紛至遝來。我和幾名輔警天天在壩上來回巡邏,糾正遊客隨地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引導他們愛惜環境……

  2022年,東營公安機關推行“生態警務”“全科警務”“鄉村警務”,東營區也在全省率先開發公益性崗位,在龍居鎮設置了沿黃生態巡查員。我有幸成為市公安局東營分局“生態警長”聯合辦公室的一名民警,並有168名沿黃生態巡查員協助開展工作。

  我們聯合黃河河務部門,安裝或更新了一系列攝像頭,多點位實時監督黃河及岸邊情況;密織“守護網”,充分發揮沿黃生態巡查員作用,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岸邊釣魚、使用明火、取土取沙等行為。

  黃河保護法實施後,我們“生態警長”也會拿出新招,在手機上,通過圖文、視頻等形式把法律知識送到更多市民面前。守護母親河,需要你我攜手護安瀾。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王雯靜、萬瑪加、宋喜群、王冰雅、王建宏、張文攀、王勝昔、趙秋麗、馮帆、靳昊、王斯敏 本報見習記者 李春劍 光明網記者 戰釗 本報通訊員 徐淑霞、王曼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