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煥新“工業風”,新中國“工人第一村”重光

2022-06-10 09:13: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瀋陽工人村曾是我國最大的産業工人聚居區。這個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工人第一村”,見證了那個火紅年代,也目睹了20世紀90年代後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隨著被譽為“東方魯爾”的瀋陽市鐵西區近些年來大力調整産業結構,保護工業遺存,一批老廠房、老建築、老地標在合理利用中獲得新生,這個曾經的老工業城區增強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也讓一度沉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奮起的希望

  承載時光:難忘的集體榮耀

  工人村不是村,卻是工人作家張瑞永遠的“故鄉”。

  1959年出生,從牙牙學語到娶妻生子,張瑞人生大半的時光都在這裡度過。2021年,搬離工人村20餘年後,他出版新書《聖地工人村》,以自己人生的刻度記錄下工人村的起伏。

  近日,張瑞帶記者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瀋陽市鐵西區重工南街以東,36棟蘇式斜頂的紅磚小樓呈圍合形態,院內綠草如茵,嘉樹蔥郁。紅樓之外,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之間,工人村更顯靜謐。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來了解這裡曾經的輝煌。新中國成立之初,瀋陽市鐵西區集中了500多家國有企業,是全國工業化最高的城區之一。1952年,瀋陽市在這裡投資1200萬元,集中建設産業工人住宅區,到1957年形成佔地7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的5個蘇式風格建築群。瀋陽市將這裡命名為工人村,瀋陽冶煉廠、瀋陽電纜廠等44家大中型企業在這裡設立了家屬宿舍。

  站在老樓前,木質窗框,樓道印花玻璃早已斑駁,張瑞的記憶卻依然清晰。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當冬日升起第一縷陽光,清脆的自行車鈴聲在工人村響起,兒時的張瑞趴在窗戶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廠服,裹著紅圍巾、羊絨帽子的人們,呵著熱氣,在雪地裏留下一串串車印。

  當時,鐵西區工業建設如火如荼。張瑞回憶,工人們不分白天黑夜,大家都不計報酬,不辭辛苦,懷著一顆熾熱的心想報答新生的共和國,工廠裏的生産紀錄月月被刷新,年年創新高。

  工人村建設規模大,“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房屋設備,商店、電影院、照相館等服務設施也一應俱全。張瑞説,住進工人村既代表著一種身份,也承載起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一次,張瑞的舅舅來家裏做客,不懂如何衝馬桶,急忙喊來張瑞。張瑞站在廁所門口,輕輕一拉,下水管道響起轟隆的過水聲,蹲在原地的舅舅突然被嚇到,一躍而起,倉皇中奪門而出……

  張瑞説,當時在瀋陽,即便住在小洋樓,擁有室內沖水馬桶的人家也很少。每當同學來家裏做客,總要在廁所裏“享受”一番。擁有一個住在工人村的親戚朋友,在那時值得被人們反覆提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瀋陽工人村作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樣板而聞名全國,常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地代表和外國訪問團前來參觀。

  工人村記錄一代人的榮光,也承載了許多鄉愁。工人村裏大多一戶人家住在一室,兩家人共用一個廚房。每至飯點,當家女主人們你拎著鍋鏟,我剁著蔬菜,樓上樓下鍋碗瓢盆叮噹響,燒起飯來整樓飄香。張瑞家裏人口多,客人來了大通鋪擠不下,奶奶就會把哥哥姐姐送到鄰居家裏睡幾晚。每當挖了野菜,淘到海鮮,奶奶也總想著給左鄰右舍送去。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在當年的工人村得到最好詮釋。“誰家晾曬在戶外的衣服趕上颳風下雨或晚上忘收了,根本不用擔心,準會有人替你收回來。”張瑞在《聖地工人村》一書中回憶道,那時在工人村很少有人丟失東西,一旦讓左鄰右舍知道誰家出了個手腳不乾淨的人,這家人在樓裏就抬不起頭了。

  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瀋陽城區高樓拔地而起,工人村也不再是當年的“優等生”。工人村二代、三代們的出生,讓一套套30多平方米的房間跼踀不堪,隨之而來的下崗潮也讓這裡逐漸落寞下來。

  2000年,經歷工廠停産、工作調轉的張瑞最終決定下海,在瀋陽市繁華的三經街報社附近租房創業。在老鄰居們的再見聲中,張瑞如同離家的遊子,坐在搬家車上徹底離開了“故鄉”。

  文化尋根:在工業遺存中觸摸城市歷史

  2015年,王安在早已閒置廢棄的瀋陽飛輪廠老廠房前踱步。在別人眼中,這裡紅磚殘、窗戶破,與周圍的繁華格格不入。但在從商十餘年的王安眼中,這裡是事業的新起點。

  彼時,隨著工業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蓬勃發展,瀋陽市鐵西區一些工業遺産迎來新的契機。原瀋陽鑄造廠被改造成中國工業展覽館,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被保留下來,巨大的沖天爐被架在半空中,保持著“一傾如注”的姿態,濃郁的工業風讓人震撼。2012年5月開館後,這裡就以1.3萬餘件的豐富藏品,真實再現工業生産的原始場景,深刻記錄勞模精神的厚重歷史,受到人們的青睞,平時接待的參觀者不斷。

  而瀋陽重型機器廠整體搬遷後留下的二金工車間,則被改造成1905文化創意産業園。沉寂已久的老廠房辦起了犀牛市集,各類精美手辦、IP衍生品、非遺手工製品,吸引年輕人聚集。

  王安嗅到了其中的“商機”。“老廠房改造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靠近城市中心,區位優勢好。”王安説,以瀋陽飛輪廠為例,這裡生産的“白山”牌自行車,與“鳳凰”“永久”一起成為幾代中國人青春的記憶……

  2016年7月,經過王安對瀋陽飛輪廠的精心改造,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産業園完工。漫步在這個兼具民國風格和大工業生産風格的文化街區,時光交錯切換,陳舊的紅磚老廠房被加固保留,各式自行車零件成為“嚮導”,靜靜地介紹著這裡的歷史。

  文創園裏,既有轟趴、酒吧、燒烤等商業主體,還有城市書房、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等文化設施。人們可以在觀賞各式各樣工業老物件中回憶過去,也可以在享受現代化商業中體驗生活的閒適。

  “我們探索的是商業+文化,讓不同的業態融合發展。”王安説,幾年下來,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産業園內商家入住率達95%,成為都市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他也由一個文化産業領域的“門外漢”逐步蛻變為行家裏手,不斷探索新的模式。依託老廠房、舊宿舍、廢棄鍋爐房,通過改建賦能打造成為體育創意街區、青年藝術培訓基地、兒童遊樂場所、特色餐飲一條街……王安的路子正越走越寬。

  遼寧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説,瀋陽是工業遺産的“富礦”,改造不僅要讓一座座老廠房不再“沉睡”,更要變成有體溫、有人文氣息的新生命,重新融入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和王安一樣,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續寫工業遺産新生命的創意中。2018年,鐵西區按照“留修改擴”原則,引入萬科集團整體運營紅梅味精廠舊址,後者修舊如舊,重現歷史,並且注入諸多文藝業態。如今,這裡已是文藝愛好者的樂園,市民白天可以看展,晚上可以到地下的原料庫Live House,聽“痛仰”“野孩子”“康姆士”等知名樂隊的現場音樂。曾經的發酵廠和味精車間,也被改造成發酵藝術中心和味覺博物館,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嘗“鮮”。

  目前,瀋陽市鐵西區7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已開發45萬平方米,建設了紅梅文創園、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産業園、奉天工場等11個文創園。在開發利用中,鐵西區還根據工業遺存的特點和産業發展需要,摸索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整體開發運營”“團隊經營+政府服務”等模式,讓一個個閒置的地標變廢為寶。

  再度出發:留住一代人的鄉愁記憶

  從工人村出發,向南行走10多分鐘,穿過兩條街區,便來到瀋陽市勞動公園。“五一廣場”北側的勞動模範浮雕,刻有歷年瀋陽市全國勞動模範名字的“勞模墻”,如同一座座勞動者的豐碑,無不向人們講述著勞動光榮的故事。

  工人村真的老了。早在2003年,瀋陽市鐵西區就對工人村大部分區域拆遷,原先的143棟三層蘇式小樓,只有36棟保留了下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這裡的居住條件已經與現代化都市差距拉大,房頂瓦下的麻雀窩、樓梯間破碎的窗戶、一些樓房下沉的地面……許多地方都顯露著老舊甚至破敗。

  多年來,工人村尋求重生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2007年,鐵西區為傳承工業文化,從居民手中回購了幾棟工人村舊址樓房,並將其中一幢建設為“工人村生活館”,再現半個世紀以來工人生活的真實場景。鐵西區政府吸引社會投資者,還曾在工人村舊址規劃了鐵西區典型人物館、瀋陽東方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不過,由於運作效果不佳,一些場館已經撤離。

  “與已經開發的老廠房、舊公共設施相比,工人村舊址由於住宅樓的産權分散,缺少大型空間,利用起來難度較大。” 瀋陽市工人新村三社區黨委書記趙咏梅説,儘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努力探索,但要找到合適的産業業態和開發模式,還需要一個過程。

  2014年,遼寧省將工人村建築群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鐵西區為改善這裡的居住條件,以棚戶區改造的補償政策,徵收工人村舊址上的民居,擬全部收歸國有後統一開發。“徵收過程困難重重,一棟樓中有幾戶居民沒有達成補償協議,工作就得停下來。”趙咏梅説,而這種房屋産權歸住戶分散持有的狀態,又給統一開發帶來了障礙。

  儘管困難重重,鐵西區對工業文化的追求並未止步,對工人村的保護開發也從未放棄。瀋陽市鐵西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長梅介紹,全區大力打造“工業文化+旅遊”,加快培育“工業文化+創意”,借勢發展“工業文化+數字”,積極推動“工業文化+沉浸”,努力把工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和競爭優勢。

  “保護開發工業遺存既要‘叫好’,也要‘叫座’。”周長梅説,區裏引導開發單位對每個工業遺存進行個性化規劃設計,避免不同産業園定位和業態的同質化競爭。比如紅梅文創園,就突出文藝和現代氣息,重在吸引年輕群體;比如奉天記憶,以特色小吃和城市書房為主,以市井氣吸引當地居民;一些園區開發了電競類、沉浸式主題……

  “總的目標是讓文創園的發展可持續、有前景,這樣才能將‘文藝范’‘工業風’‘情懷牌’打得精彩。”周長梅説,未來對工人村的開發利用,也將遵循這些原則,著眼這些目標。

  不久前,鐵西區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又啟動了對工人村舊址居民的新一輪搬遷動員。“今年是工人村建設70週年。相信有政府部門提升城區品位的決心,有各方開發運營工業遺存的經驗,已步入七旬高齡的工人村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利用路子,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張瑞期待地説。(記者王炳坤、武江民)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