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鏡頭 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
時間:3月6日下午
日程: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
“養活中國要靠自己”
“你這個群主是怎麼當上的?”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問坐在他對面的王靜委員。
王靜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也是全國政協委員“鄉村振興讀書群”的群主。
“群眾推薦的,因為是積極分子。”她朗聲答道。
群裏常聊的話題是“糧”。這一次她的發言題目也和“糧”有關:《築牢農産品品質安全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邊聽邊記。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總書記這些年時常叮囑、時常告誡:“對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鬆懈。”
一組數據: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誰來養活中國?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總書記語氣鏗鏘。
於安思危,于治憂亂。糧食安全,關係國家經濟的大賬本、國家安全的大戰略。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我反覆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穩定、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放眼廣袤糧田,卻有一些現象令人心痛。總書記記挂在心上。這一次,一條條梳理,他神色凝重。
“該有的責任還必須扛起來。”這句話,意有所指:“別光顧著掙錢,把菜籃子、米袋子的責任完全推到市場上。”總書記明確告誡,決不能把工業化變成無糧化!
“必須保持自主性,保證一個可控的自給量、自給率。”有人説,國際上貨源充足,種不如買。“説得很輕巧。土地現在不種大豆,不種玉米,不種棉花,到時候國際市場不好了咱們再種過來,談何容易啊!沒有三五年能轉過來嗎?”
響鼓重錘,振聾發聵!
“一些地方在耕地佔補平衡上弄虛作假,搞‘狸貓換太子’”;有的地方自認為有搞綠化的“尚方寶劍”,沒有湖非要佔用良田挖個湖;有的認為不用18億畝那麼多,只要提高科技水準就行了。“這是站著説話不腰疼啊!一點預留都沒有怎麼能行?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安全系數才行。這是‘國之大者’!”“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
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是關係國家命脈的安全線。
説到耕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加重了語氣:“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東折騰一下、西折騰一下,18億畝耕地紅線怎麼保得住呢,14億多人的飯碗怎麼端得牢呢?”“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決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疼’。”
從陜北高原的農村走出來,更深知今天來之不易。總書記憶苦思甜,動情回憶以往勒緊褲腰帶的苦日子。“像我們這樣的大國絕對要靠自己。不是我們困難的時候才搞‘雙迴圈’,就是平時,‘雙迴圈’也是最穩定、最可靠的經濟佈局。我們一定要有底線思維,安不忘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枝葉總關情”
路,對懸崖村的鄉親們來説,是奇跡,是希望。
來自四川省民政廳的益西達瓦委員,帶來了懸崖村的新消息。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他拿起的兩張照片。一張,是昔日挂在陡峭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藤梯;另一張,今日的鋼梯直入雲霄,鄉親們走得踏實、走得穩當。
“鄉親們都下來了吧?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益西達瓦高聲答道,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裏發展起了旅遊,日子越來越好。
短短幾年、十幾年,滄桑之變。
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有關懸崖村的新聞報道時,一席話傳遍了高山峽谷:“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
路是一個縮影,是擺脫貧困奔小康時代變遷的鮮明印記。
益西達瓦動情講道:“彝族同胞載歌載舞,‘共産黨瓦吉瓦,習總書記卡沙沙!’”
在大涼山考察時,鄉親們唱著歌送了總書記一程又一程。往事歷歷在目。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的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但是不均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
有位委員接著説到共同富裕話題裏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提到“共同富裕既要求物質方面的也要求精神方面的。”
習近平總書記頷首讚許。他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還必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這些事情必須常態化。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總書記鄭重指出。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07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