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作者:曲永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中,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把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著力點,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現實選擇。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和陽鎮南關村,村民通過建設新型日光溫室大棚,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共同走上致富路。新華社發
“超級工程”讓天塹變通途,助力西部邁上高品質發展之路,為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撐。圖為起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止于馬爾康市的汶馬高速公路克枯大橋。新華社發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強調,“努力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公平和效率是社會發展的兩大重要目標,從人類渴求社會繁榮與發展這個終極目標來看,二者的總目標是一致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二者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
社會發展首先是生産力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無論是資源配置與産品生産效率的提高,還是經濟增長率的提升、物質財富的增加,效率始終處於重要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通過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經濟社會發展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高品質發展中繼續提高效率,既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也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的客觀需要。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公平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價值理想。不斷增進社會公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我國發展富強的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同志則強調,“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由此可知,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表現為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實質是不斷增進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要求新特徵,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為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品質發展過程中,儘管公平與效率有時存在著矛盾,但我們不應把二者視作此消彼長的替代關係加以割裂開來,而應把體現效率、促進公平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並行不悖的目標始終堅守。具體而言,一方面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優化公平競爭機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斷完善先富帶後富機制,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不斷提升勞動生産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繼續通過深化改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關係,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強化對分配過程和結果的監管,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在新時代發揮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堅持循序漸進,在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質還需進一步改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受資源稟賦、區位特徵、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我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受市場發育不健全和競爭秩序不規範等因素影響,壟斷經營、非法經營和地方保護等不公平競爭行為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受技術含量、勞動密集程度、市場化程度等因素影響,不同行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收入“鴻溝”依然明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就業和收入分配也將帶來深刻影響,甚至造成不同産業或同一産業處於産業鏈不同位置的從業者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高品質發展中作出更有效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循序漸進地逐步加以解決。
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在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加快形成各區域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健全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圍繞推進功能區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區域間每人平均財政支出差異,增加欠發達地區群眾和農村居民的財産性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實現共同富裕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
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轉變發展方式,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促進新舊增長動能轉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推動金融、房地産等行業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消除扭曲收入分配關係的制度基礎,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創造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為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
提高發展的包容性。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規範各類市場主體與監管機構的行為,完善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規範市場秩序,完善競爭機制。同時,建立不同群體的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特別是重視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途徑建設,切實保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發展環境。
3、堅持改革創新,在奮鬥中實現共同富裕
改革創新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奮鬥拼搏是推動時代前進的重要動力。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每個階段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是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的結果,都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辛勞和汗水。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以高品質發展邁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必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發揚革命加拼命的優良傳統,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擼起袖子加油幹,將人民“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這張藍圖繪到底。
增強人民群眾的發展能力,夯實共同富裕的動力基礎。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為此,必須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人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提高廣大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高效的勞動市場,為人口流動提供制度支撐,給更多人創造致富的機會,為社會成員從低階層向高階層流動提供空間,讓全體人民都能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以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是經濟社會動態向前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雖然強調人人享有,但不是搞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政府要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過頭事”,分階段確定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和政策措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不斷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杜絕出現“養懶漢”現象,防止掉入“福利主義”陷阱。
努力創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公平的社會需要市場安分守己”,以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必須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取締非法經營和地方保護等不公平競爭,合理調節高收入,理順資源要素配置的價格形成機制,保護産權,促進和保護合法致富,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引導全社會尊崇創新創業致富的精神,弘揚勤勞致富的價值觀,避免“等靠要”思想,促進全社會形成通過創新創業、辛勤勞動、合法經營邁向富裕幸福生活的社會氛圍,加快形成人人參與、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發展環境。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