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治國理政紀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 新發展理念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並不穩固、依法推進環境保護存在薄弱環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加強……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必須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促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進行全面謀劃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文丨《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高敬 于文靜 胡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今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擘畫美麗中國藍圖
2013年新年剛過,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空氣品質數據紛紛爆表。那一年,中國東部平均霧霾天數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陷入“十面霾伏”。
彼時,我們面臨的現實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卻已難以為繼。
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如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途中,中華民族如何永續發展?
站在這樣的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明瞭生態文明之路,擘畫了美麗中國藍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的行動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引人注目。“美麗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遠景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再次強化“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正式寫入國家根本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長遠、統攬全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考察。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 鞠鵬攝/本刊
揚帆千里,離不開偉大的領航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的山山水水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情懷。
看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秦嶺深處,察看自然生態,叮囑當地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赴祁連山考察生態環境修復成果,要求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眺望巍巍賀蘭山,提出要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看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長江流域考察,5年時間內3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心繫黃河,曾一年時間內4次考察黃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
在內蒙古阿爾山林區、雲南洱海湖畔、黑龍江黑瞎子島、廣西漓江……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宣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
2018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
此次大會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同時,這次大會也清晰描繪出美麗中國未來的樣子——
到2035年,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2021年4月26日,人民大會堂。
“總體上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為‘十四五’時期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積累了成功做法和經驗。”受國務院委託,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當天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報告生態環境保護的“成績單”。
這是一份可圈可點的綠色答卷——收官之年,“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完成。
霧霾更少,空氣更清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達到37微克/立方米,累計降低28.8%,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10.8個百分點。
碧水更多,水質更優良。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由66%上升至83.4%,提高17.4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13.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個百分點,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4.4個百分點。
污染更少,減排更有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下降25.5%、19.7%、13.8%、15.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15年降低18.8%,均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值多少錢?
1.6億元。這是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山區一個普通村莊生態系統的生産總值。麗水市遂昌縣大田村成了首個進行生態系統生産總值核算的村莊,為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坐擁綠水青山的麗水,不斷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山水資源轉化為生産要素,助力當地經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近年來,我國下大氣力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步成為沿江省市的共識,日益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加快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今年一季度,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以全國21.5%的面積、42.9%的人口,創造了全國46.5%的經濟總量,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較2019年一季度、2020年一季度分別提高0.8和1個百分點;長江幹流水質繼續保持為優,譜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長江的發展是一扇窗,照清了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巨大變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場發展觀的重大變革,是我們堅定走上生態文明之路的切實行動。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需要改變傳統生産模式和消費模式。必須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和倒逼作用,以持續改善環境品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福建省三明市本是個重工業城市,尤溪、將樂、建寧等地的礦藏資源豐富。如今,被譽為“中國綠都”的三明,成了“網紅”城市——當地封停無序開礦點,推進用清潔工藝、環保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並大力培育森林康養、休閒旅居、醫養結合等新業態,以“林深、水美、人長壽”的亮麗形象,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優化産業佈局和結構,大力整治“散亂污”企業,為擁抱“高精尖”産業騰出空間,用實際行動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的發展之路。
放眼全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一塊塊生態環境的短板正在補上,一個個阻礙綠色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堅冰正在消融,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 視頻丨760億株樹木改變中國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有了專屬守護者,一大批民間河長、湖長踴躍上崗。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提出確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長制,這意味著我國所有的森林和草原都將擁有專屬守護者。
漁民上了岸,長江旗艦物種長江江豚正在“回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介紹,2020年10月下旬以來,在長江武漢段開展科學考察的結果顯示,武漢白沙洲正形成穩定的長江江豚群體棲息水域。近年來,黃河流域局部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引來不少水鳥棲息和覓食。
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不斷強化。“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鹮、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全民義務植樹如火如荼展開;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遍佈鄉間山林;街頭巷尾的共用單車成為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生活垃圾分類變成新風尚……大江南北的人們用汗水澆灌和培育著共同的綠色家園。
近年來,中國主動踐行大國責任,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動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目標承諾……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為開啟新征程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詩意地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人們共同的心願。
儘管“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依然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
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即以重化工為主的産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需要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一是新發展理念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一些省份對碳達峰、碳中和存在模糊認識,部分地區有開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衝動,給全國碳達峰、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等工作帶來挑戰和風險。當前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10年,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也僅有30年,時間很緊、任務艱巨。
二是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並不穩固。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部分地區、領域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三是依法推進環境保護存在薄弱環節。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一些企業履行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有的地方污染治理壓力和責任逐級遞減,基層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與工作要求還不相適應。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加強。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多元化投入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還不夠,環保産業支撐體系不健全。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都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美景(2020年9月27日攝) 劉滿倉攝/本刊
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書寫輝煌。
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作為總要求,牢牢把握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謀劃好今後一段時間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工作方向,對“十四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起好步、開好局具有重要意義。必須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促進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進行全面謀劃: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制定實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組織建設並運作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結算系統、交易系統,率先在發電行業啟動上線交易。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投産規模和時序,建立健全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深入開展清潔生産審核,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積極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
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和督察執法。推進黃河保護立法和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制修訂,做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執法檢查,推動長江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貫徹實施。繼續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圍繞藍天保衛戰重點任務,協同推進專項監督幫扶和遠端監督幫扶。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成執法隊伍組建工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空氣品質提升行動,繼續推動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鍋爐與爐窯綜合治理,推進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業深度治理,強化新生産車輛達標排放監管,加速老舊車輛淘汰,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
繼續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和海洋污染綜合治理行動。推動重點流域、湖泊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生態流量管理,大力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繼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持續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監測與溯源工作,推進赤水河和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加強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監管。
▲ 2021年5月30日,遊客在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天保寨景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準,加強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監管,強化土壤污染源頭控制,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開展白色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
此外,下一步還要在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面下功夫。
新任務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
展望“十四五”,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腳踏實地、迎難而上,一定能夠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刊于《瞭望》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