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貴州榕江:一項非遺串起三個産業

2020-09-20 12:4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貴州多山,到處是九曲十八彎的山路,雖對工農業生産不利,但卻保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以黔東南州尚未摘帽的貧困縣榕江為例,這裡的定威水族鄉、月亮山計劃鄉、三江鄉屬於全省20個“極貧鄉鎮”,貧困發生率曾達到39.96%,但這個縣擁有世界級非遺項目1個、國家級9個。得益於多樣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榕江人文旅遊資源佔旅遊資源總量的83.8%,蘊含著文化助力脫貧攻堅的巨大潛力。

  苗族青年劉洋的創業故事見證了脫貧攻堅中非遺文化的力量。他9歲時離開榕江,又在藝術工作中重新接近自己民族的文化。2012年,他參與發起了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保護社志願者組織。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榕江縣政府邀請能人返鄉創業,劉洋和姐姐回到家鄉。

  “多彩”是黔東南文化的關鍵詞,但文化的多彩並沒有帶來産業的優勢。劉洋認為,要打破文化和産業的脫節,決勝脫貧攻堅,就必鬚髮揮出“人”和“産業”在非遺傳承中的關鍵作用。最先關注到的是“人”。在村寨的貧困人口中,女性勞動力弱,缺乏固定收入,但不論是印染還是刺繡,她們都是天然的手藝人。

  順著這群人,又找到了“産業”。藍染是榕江的世界級非遺,劉洋在田野調查時發現,榕江很多手藝的源頭都是板藍根,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服裝有不同的花樣、款式,但是染布的基礎用料往往是板藍根。它不僅適合棉麻印染,更有清熱解毒之效。因此,村民至今仍把這種材料印染的衣物作為治療皮膚病的不二選擇。這裡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保存著“藍染”完整活態産業鏈和生活方式之地。

  “一個地方如果單一發展旅遊業,很可能會失去産業活力,要避免這樣,就必須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榕江縣委書記馬磊説。

  在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榕江縣根據自身條件,將果、蔬、藥、菌、豬、雞作為自己的六大支柱産業,板藍根正是具有種植優勢的藥材之一。在政府佈局下,全縣14個鄉鎮種植了13500畝南板藍根,建成了佔地22000平方米的傳統古法藍靛膏基地。劉洋團隊對老百姓種植的板藍根進行收購,整個基地還會拿出6%~7%的利潤二次分配給村民。

  藍染,根植于當地自然稟賦與文化活力,開始串起種植、加工、旅遊的産業鏈條。

  2018年,榕江縣政府聯手劉洋創建了月亮故鄉非遺文創中心,發展基於藍染技術的文創産品,同時為帶動貧困婦女就業,建立了千匠百藝藍染扶貧車間。車間坐落在縣城中的臥龍小區,小區中的住戶全部是易地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扶貧車間有12位固定員工,每月1800元基本工資加計件工資,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固定接訂單合作的手藝人還有200多個。

  “月亮故鄉”通過訂單式培訓和生産,培育和帶動了5個鄉村合作社、兩個傳統印染織布坊等,解決125位建卡立檔貧困人員就業。但僅憑手藝人,還不足以發展成品牌。“有的非遺項目幾近消亡,有的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和現代産生互動,以消費驅動傳承。”劉洋説。

  對藍染有深入研究的貴州省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吳安麗認為,要想成為品牌,設計很關鍵,以設計活化非遺,更能從新鮮感走向更大眾的審美,從神秘感轉向更普遍的生活哲學。

  “我們的一點優勢在於,我恰好就是設計師。”劉洋多年來走村串寨向民間高手學習,研究理論、布料、工序、針法,提取民族文化元素進行文樣優化,既懂設計又懂手藝。服飾、背包、床品、燈具、地毯……這些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文創産品,市場價值和溢價能力都很高。

  在政府積極對接和“月亮故鄉”的撬動下,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來。貴州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力量相繼充實到設計團隊。

  與此同時,相關企業如淘寶網也來到榕江進行脫貧幫扶,派出了服裝箱包部幾個營業額最高的頭部商家到當地進貨,聯名推出“非遺+扶貧”系列文創産品。頭部商家高效的商業模式,讓一針一線的民間生活方式和無序的創作狀態,變為有序、穩定且能和商業對接的産品。

  不止于賣,這份帶著文化體驗感的手藝成為親子研學的熱門之選。藍色文化與各個民族、村寨之間的互動妙趣橫生,尋藍之旅大受歡迎。當地村民不僅通過種植售賣藥材、製作手工藝品獲得收入,還可以借助教授印染工藝,賺到旅遊業的錢。

  劉洋對於由藍染串聯起來的“産業+文旅,鄉建+文創”模式很有信心。用好文化資源,不僅助力脫貧攻堅,還使榕江在鄉村振興路上走得更穩。

  (本報記者 陳慧娟 呂慎 劉夢)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