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長江

2019-09-16 19:26:00
來源:志遠讀城
字號
  美國整治密西西比河,用了160年;法國整治塞納河,用了48年;而長江整治,僅僅用了20多年時間,就讓一條咆哮的巨龍,正在按照我們希望的樣子,成為承載中華民族復興脊梁的“黃金水道”。
  如今,長江已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內陸水上“高速公路”,同時也是地球上最令人期待、最壯麗的水上“景觀長廊”。在湖北省網信辦、長江航務管理局的安排和組織下,《志遠讀城》零距離感受這條世界大河所擁有的巨大能量。
  水、陸、空、鐵,四駕齊驅,是人類一直以來,在心目中理想的交通模式。
  然而,最近20年,國家日異月新的變化中,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突飛猛進的高鐵,搶盡風頭,佔盡頭條。水運,卻顯得不慍不火,甚至有點落寞。
  日前,受到湖北省網信辦和長江航務管理局委託,《志遠讀城》和其他幾位全國知名自媒體人,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對“黃金水道”長江的航運,做了一次深度調查。
  這才發現,不在聚光燈下,少了一些焦躁,多了一些冷靜,反倒為長江這條“黃金水道”迎來了從容不迫的發展機會: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創造,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全面兼顧。
  70年來,特別是最近20年來,全體長江航運人和現代“艄公”們攜起手,正在將長江這條時而溫順時而狂野暴躁的巨龍,馴化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這條黃金水道,每年貨運吞吐從建國初期191萬噸,到2018年26.9億噸,增加了1400倍,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水上高速公路”。
  與此同時,這條大河還變成了縱橫6000多公里的綠色“水上景觀長廊”,是地球上最令人期待的內陸河流觀光路線。
  之一 曾經的長江,讓人又怕又恨不起來
  大河不語,日夜奔流不息。
  所有的中國人,忘不了長江三峽上那長短不一,粗細不同,卻一條條勒進石頭中的縴繩印痕。
  三峽兩岸密布的縴夫石,見證了古長江航運的苦難。
  雖貴為中華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內河,但是對行船之人來説,卻處處是“鬼見愁”的險灘激流。
  長江之上,礁石密布、灘多流急,步步驚心。古往今來,有多少船隻被激烈衝向礁石,船毀人亡,不勝枚舉。
  船行川江,尤其是三峽之難,李白有詩為證:“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三天三夜還走不出一個小小的黃牛峽,讓人愁白鬢髮。
  即便如此,沿江兩岸的居民卻對它恨不起來。
  1883年3月,英國冒險家阿奇博爾德立德雇用木船進入三峽,行至西陵峽,木船被激流衝向江心,岸上拖船的縴夫被繩索拉著,撞向岩石,一死一傷。
  知曉川江凶險的立德,就有了開闢從宜昌到重慶輪運航線的想法。卻遭到沿江數十萬民眾反對,因為他們依靠木船賴以生存。清政府不敢發輪船航行執照,立德只得作罷。
  15年之後,立德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
  1898年2月,當立德信心滿滿地駕著自己的木殼平底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駛往重慶的時候,等待他的是撞船、觸礁、失火。
  不過,這22天的曆險,也使得長江中上游正式進入輪船時代。
  而自那以後的100多年裏,長江上的水手們經年累月所面對的日子,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戰灘鬥水”。
  長江上游,重慶段的苦竹磧、淺磧子、鯉魚磧、關刀磧;三峽段的銅鑼峽、剪刀峽、黃草峽、王家灘、爐子梁;長江中游的羅湖洲、沙洲、戴家洲、鯉魚山、張家洲、馬當、東流等;長江下游的太子磯、攔江磯,這都是長江航道上大名鼎鼎的險灘。
  古往今來,它們讓無數的船隻在此折戟沉沙,也讓驚濤之下多了無數亡魂。
  1999年,一艘從南通到武漢的煤船,擱淺張家洲南港水道,就讓2000余艘船舶和1萬餘名旅客受阻一個月之久。
  在很多老水手眼中,長江行船,帶有靠運氣的成份。很多貨船起運之前,船東、水手都會焚香敬神,祈求平安。
  當然,即便如此,卻也從未擋住長江航運的步伐。
  這樣的長江,雖然遂了“天險”的名號,但是對於急切希望其發揮“黃金水道”功能,為中華民族振興發力的期待,顯然有點格格不入。
  之二 河道根治,黃金水道的百年夢想
  為了充分利用好這條“黃金水道”,兩種辦法在齊頭並進:一種是更好的船隻,更好的護航設備;第二種是對長江航道進行徹底整治。
  顯然,第二種是更為治本的做法。古人也不缺乏這方面的智慧。
  為了除掉江中的礁石,李冰父子用“堆木柴燒石”:先用幹柴堆在礁石上焚燒使其膨脹,再澆醋使其裂縫,最後潑冷水使高溫礁石突然遇冷而爆裂。這種辦法,在川江航道治理中一用,就是1800多年。
  古人類似的治灘方法還包括:挖石洞燃煤、吊鐵錘砸石、灌水銀裂石。
  顯然,受制于當時技術的制約,對於長江而言,這些治灘的方法,對於長江天險而言,只能是小打小鬧。
  到了民國時期,能做的,也就是在“各急水灘均設絞灘機器,以利航行……”以取代以往的人力拉縴。
  長江河道的大規模、徹底治理,只有到了國力強大、現代工程技術發達的今天,才有可能變為現實。
  針對長江上中下游各自的特點,長江航運管理部門採取了齊頭並進的策略。
  上游。
  三峽大壩建起之後,從重慶朝天門至宜昌600多公里為庫區,這段航道水流平緩,江面寬闊,江水較深,適合船舶航行。
  然而,庫區外的自然航道,水流湍急,江面狹窄,礁石時現,船舶航向難以控制,航行安全無法保障。對此,有針對性採取了築壩,炸礁,疏浚等措施,適應長江上游水運快速發展需要和船舶大型化趨勢。
  同時,為了突破三峽船閘設計負荷能力的限制,解決過閘較慢的問題,在三峽大壩建設了雙線五級船閘,與此同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升船機建成並投入運作。從此,輪船穿過三峽大壩的方式,被形象地比喻成“大船爬樓梯、小船乘電梯”。這一改造,使得三峽船閘的通航能力,大大提升。
  9月11日黃昏,《志遠讀城》乘坐海巡艇1291號駛入升船機內,想到數米之遙外,就是落差百米的“懸崖”時,不禁替船長捏了一把汗。
  但是,僅用20分鐘,海巡艇就從大壩上游垂直下降100米,進入大壩下游航道,整個過程平穩異常。
  中游。
  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後,顯得比較尷尬。從宜昌到重慶660公里,屬於庫區航道,最低水深4.5米;下游安慶到蕪湖,最低水深為6米,南京到上海則達到12.5米。上游和下游通航條件都得到極大改善。然而,中游的宜昌到武漢,部分河段枯水期3.8米,武漢到安慶,枯水期4.5米。這樣一來,長江航道形成“兩頭深中間淺”的態勢,中游一度成為長江航運腸梗阻。
  對此,湖北提出推進“安慶至武漢6米水深、武漢至宜昌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也就是 “645工程”的目標。2018年底,總投資37.4億元的“645工程”全面展開,橫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將對羅湖洲、沙洲、戴家洲、鯉魚山、張家洲、馬當、東流等7個礙航灘段進行系統整治。
  《志遠讀城》乘海巡艇,來到鄂州江段的戴家洲水道整治現場,看到了熱火朝天的立體施工圖景:岸上工程,採取生態化鋼絲網格、生態護坡磚等生態護岸結構,實現陸上植被和河岸景觀的較快恢復;灘上工程,則用生態固灘技術,重建了灘上植被,整個工程用的草籽就有十多種;水下工程,為了控制住水中“流動的沙丘”,採用50年不腐爛的不織布,並在上面拴滿30公斤重的水泥預製塊,用專用鋪排施工船沉放到江底,穩固河床。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在江底“鋪地磚”。
  在“645工程”的水下施工中,施工人員首次探索建設了“生態涵養實驗區”,把呆板的水泥框架設計成“人工魚礁”,這樣既可以滿足航道整治要求,又可以為水生生物和兩棲動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間,為魚類産卵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可以説, “645工程”,在此前圓滿成功的荊江河道整治基礎上,又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技術改進的雙重升級。“645工程”貫徹了大型水利施工與生態保護同步進行現代工程理念,盡顯我國在河道整治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工程實力。
  除上面提到的“生態化鋼絲網格”、“生態護坡磚”、“生態固灘”、“水下沉排”、“人工魚礁”等先進技術之外,在施工中,還用到了無人機、無人船及影像掃描器等一批先進測量設備,完成眾多危險的淺灘、沼澤的測量工作。
  下游。
  下游原本通航條件較好,在完成有“長江百慕大”之稱的太子磯河道整治以及攔江磯礁石炸礁、黑沙洲水道整治等工程之後,通航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上、中、下游河道整治齊頭並進,長江航道的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目前已經或者正在實現包括:5萬噸巨輪江海船舶常年直達南京,1萬噸巨輪直達武漢,5000噸輪船常年直達重慶,重慶以上航段實現1000噸級船舶通航。
  之三 “黃金水道”,亦是“經濟走廊”,托起國家發展的脊梁
  除了河道整治這樣的“硬工程”,在通航的軟環境上,長江航運人也下足了功夫。
  航標燈,對夜晚航行的船隻而言,生死攸關。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長江航道上使用的是煤油航標燈,航標工晚上出航點燈,早晨出航收燈,“日守孤洲,夜守燈標",苦不堪言。70年代以後,條件有所改善,使用了電氣化燈,但是航標工晚上開燈,早上關燈的工作習慣並沒有改變。而80年代後期,改用霓虹燈,採用的是磁罐變壓器,電壓極不穩定,容易受潮,使用的壽命很短,遇到燈標碰撞後難以修復。
  現在,長江航道全線都用上了一體化智慧航標燈,智慧燈將太陽能接收板、光源、電池、測監裝置整合在一起。此外,借助遙測遙控系統,“千里的航標,萬里遠的看”,航標維護管理由駕船巡航制改為監控值守,不僅航道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還能確保航標始終處於良好工作狀態。
  不僅如此,對於長江航道的動態監管,已經從“一條艇、一雙手、一支筆、一張紙”的手工作業,轉向“VTS、AIS、CCTV、VHF、無人機、電子巡航等有機結合”的智慧監管。
  通航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的同時,江面上航行的船舶也發生巨大變化。今天長江上航行的船舶,遠非當年英國冒險家立德駕駛著木殼平底小輪時所能想像的。
  當時,長江上小輪船,能有幾十噸,就算了不起。現在,長江幹線貨船平均噸位1780噸,1萬噸,5萬噸級的貨輪也不少見。長江下游,40萬噸海運巨無霸,也能夠經過入海口,進入內陸的江陰等港口。
  貨輪上的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船員的生活區有沙發、電視、冰箱、洗衣機,獨立衛浴設施等,大幅降低了船員的辛苦程度。
  這些都刺激了長江貨運業的發展。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介紹,目前,長江水系內擁有各類貨運船舶近10萬艘、凈載重噸超過1億噸,在長江上從事水路運輸的企業3500余家,全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間接帶動就業超過1000萬人。
  與巨大的運貨量相配套,長江幹線已經形成了三大航運中心、5個自由貿易區、22個主要港口、26個水運開放口岸。
  其中,億噸大港從無到有,現在達到14個;萬噸級生産性泊位從寥寥無幾發展到587個。港口的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航運能力的巨幅提升,滋養了整個長江經濟帶。
  這條巨大的經濟帶,內含11省市,集聚了我國44%的經濟總量。有近一半全國500強企業,分佈在沿江兩岸。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85%的鐵礦石,83%的電煤和8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主要依靠長江航運來實現。
  依託水路的大運量、低成本的優勢,發展了鋼鐵走廊,寶鋼、武鋼、重鋼;汽車走廊,南京、武漢、重慶等汽車製造基地等等。
  長江航運每年對沿江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達2000億元以上,間接貢獻達4.3萬億元以上。
  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黃金水道”,熠熠生輝。
  之四 長江治污,遠離恒河覆轍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長江?領袖聲音擲地有聲。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相信這89個字,10個標點符號,每個長江航運人都異常熟悉,甚至倒背如流。
  它已經刻入長航人的骨子裏,流淌在血液中,成為每一個長航人行為的動力之源。
  這就是21世紀中國所需要的第一大河模樣。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裏,我們畏懼長江,又希望利用長江,希望她能夠為我們運載貨物,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水産品。對她的開發,是竭盡所能。唯獨沒有認真地思考,該如何保護她。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既滋養著我們的肉體,也涵養著我們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是建立在我們與大自然的融合、欣賞基礎上的。
  難以想像,一條骯髒的河流,能夠帶給我們這種精神能量。絕不能讓長江,也成為印度恒河那樣被污染的“聖河”
  以前的長江,是怎樣的?長江航運人心裏有筆賬。
  “濱江”、“親水”,是現代房地産業用來形容房地産區位優勢最好的詞彙。然而,以前生活在長江邊上的人,絕不會這麼想。
  “那時,江邊是偏、臟、亂的代名詞,除了碼頭、化工廠房,就是整片農田與小作坊,鮮有人願意‘親近’一汪江水。”這是荊州臘林洲水域居民王曉梅曾經的回憶。
  同樣,南京市民孫國榮的記憶中:“小時候,江邊有許多采石、採砂場。儘管江邊離家不足百米,卻阻隔著無數工廠和稻田,很難親近江邊走走看看。”
  那時,沿江兩岸,工廠林立,工廠廢水、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排江中;沿江岸線,碼頭密集,砂石遍地,環境污染,亂象叢生;江面上,數以萬計的船隻,缺乏污水、垃圾的收集、存放、處理設施,每天數以萬噸的生活污水,垃圾甚至糞便,直接拋向江中,無人在意。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之後,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正式進入議事日程。
  武漢啟動了長江、漢江武漢段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取締(拆除)各類碼頭300余個,騰退岸線30余公里,補植復綠灘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
  南京市主城沿江建成長達58公里的慢行綠道,整條風光帶貫通河西新城、江心洲、鼓樓、下關直至浦口,每一段都別具特色。昔日岸邊的棚戶區、老舊工廠仿佛從未存在過。
  上海橫沙島的長江入海口處,“長出”一片8萬畝濕地樂園,走進去,30公里的通海大堤一直延伸入海中,河堤成片的蘆葦望不到邊,飛鳥棲息覓食其間。
  如今,長江兩岸,多了每天按時來散步的市民,迎來了專拍鳥類的攝影愛好者。
  同樣,對長江污染的治理,也從長江兩岸,延伸到過往的船隻上。
  《志遠讀城》乘坐1291號海巡艇,登上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這個類似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水上服務區,由過閘船舶安檢站、綠色通航服務站、三峽水上溫情驛站三艘躉船構成,體現了對長江船舶污染治理的最新理念。
  在這個服務區裏,等待通過三峽大壩船閘的貨輪,可以得到過閘安檢、能源供應、船員生活補給等服務。更重要的是,這個服務區全部回收船舶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如今,沿江的各個省份,都在興建類似的水上服務區。一些沿江城市還從源頭上杜絕移動污染。武漢就規定,所有船隻,只有配備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處理裝置,才允許下水。該市在港口佈置的2000多個垃圾回收裝置,專門用於接收船舶垃圾上岸。
  可以説,對長江污染的治理力度空前,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從未有過的。
  之五 秀麗大河,涵養中華氣質
  通過對長江污染的立體根治,“黃金水道”不僅是承載巨量貨物運輸的通道。同樣,她還在成為一條讓世界稱奇的“水上景觀長廊”。
  長江的景觀價值,從江面上日益增多的豪華遊輪就可以看出來。
  此前,由於客運功能被出行體驗更好的高鐵、高速公路取代,長江客運一度非常蕭條。然而,近年來,長江客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歸來。
  《志遠讀城》訪問了停泊在秭歸港的黃金7號郵輪,這是長江上的頂級豪華遊輪。
  黃金7號豪華程度,讓人目瞪口呆。這艘遊輪可以裝載300名旅客。整個遊輪就像一個移動的五星級賓館,船上豪華餐廳、大型歌舞休閒綜合廳,電影院、游泳池一應俱全。船上的客房,寬敞程度,裝潢精美,毫不亞於大城市裏的五星級酒店。
  高慶遷1981年就開始在長江郵輪上工作,目前是重慶長江黃金郵輪公司總船長。他告訴《志遠讀城》,僅在2011年到2013年這3年間,就有13艘130米以上大型豪華遊輪投入長江水上觀光業中。
  高慶遷特別強調,以往,這樣的豪華遊輪,主要是用於接待外賓,而現在已經以國內遊客為主。
  整個2018年,長江遊輪共運作5103個航次,接待遊客100萬人,載客率達80%以上。
  顯然,這百萬遊客是被長江沿岸壯麗的水上景觀所吸引,特意用乘坐豪華遊輪的方式,飽覽祖國大好河山。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李白的浪漫,也是民族的浪漫;“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這是酈道元的驚喜,也是我們的驚喜。
  國家騰飛,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物質的財富,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財富。
  今天,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給民族復興所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財富,還將進一步涵養中華民族的氣質,讓我們更為優雅從容,讓我們的精神更加富足。(完)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