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造樣本:“煥新”雍和宮大街的500天
一個“沉浸式”與居民打交道的城市改造樣本
“煥新”雍和宮大街的500天
本月底,雍和宮大街改造南段二期建築風貌提升工程即將完成。加上去年已完工的北段一期工程,整條雍和宮大街重拾往昔的悠遠寧靜。
這條街道是如何變美的?從開始動工到兩期工程全部結束,近一年半的時間,500多個日夜。人們能見到的是街面上一磚一瓦的取捨,一窗一門的選擇;見不到的是項目組一家一戶的拜訪,一區一巷的溝通。
六七百米街面,日行往復一兩萬步
下午三時許,雍和宮大街南段車水馬龍。人行道上豎立著不少施工擋板,僅余狹窄空間作通行之用。
轉進擋板內側,景象別有洞天——老房山墻一水兒用深灰色古磚鋪就,尚未著漆的木質門窗紋樣典雅。
“這些磚的鋪法、墻的砌法,都是按照北京四合院規制來做的。我們參考老照片並充分結合現狀需求,希望既能體現這條街原本的建築風貌,又能滿足現代城市功能。”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建築師孫書同站在方家衚同口,指著一棟已進入工程收尾階段的老房介紹。原本“扣”在老房上的違建全部拆除,從地面痕跡可以預見,工程結束後人行道將會寬敞不少。
而若時光倒轉回去年此時,它可全然不是這般模樣。在當時資料圖片中記者看到,老房違建向外擴出一大截,三家門臉並排開設,高高低低的廣告牌將原本建築擋了個嚴實。
這正是今年4月,雍和宮大街南段二期建築風貌提升工程啟動以來的成果。據介紹,自去年3月起,東城區全面啟動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2018年9月,作為示範段的雍和宮大街北段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到本月底,南段二期工程也將告一段落,屆時南段街面將呈現“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風貌。
500多天裏,負責一、二期工程建築設計工作的孫書同和她的同事們,將無數心血傾注在雍和宮大街這條南北向核心街道上。每期工程不過六七百米長,大家每天往復來回,居然能走上一兩萬步!
老房附近,一幢建築外立面的腳手架還沒有撤去,工人正上下忙碌。這間由草原社區居委會騰挪出來的屋子,未來將成為寄託街道情感的“崇雍客廳”。VR展示會呈現出整條大街的改造前後對比,工程中卸下的老屋房樑,也將盡可能打磨上漆,做成座椅,供居民於此喝茶聊天。
若向北而行,不多時就到了北段一期街面。記者注意到每戶門邊,都有一枚小巧紅棕色銅牌,清晰標注著門牌號碼。特別是經過設計的“雍和”二字,猶如一方紅印,顯得古色古香。要知道,為了這枚簡潔醒目又兼具美感的門牌,孫書同足足設計了12稿!就連一旁的小旗桿盒,也使用同色材質打造,在細節上遙相呼應。
完工近一年的一期街面,如今整潔雅致,引得不少行人悠然閒逛。孫書同風趣地告訴記者,之前別處的改造項目完成後,基本都有人去拍婚紗照。“我們後來發現北段也有人來拍婚紗照,大家還説,行,看來北段算是達標了!”
48款門窗式樣,兼顧“大家小家”
當然,“婚紗照指標”只是項目組內部半開玩笑的説法。更“嚴肅”的參考是一期工程結束後,項目組進行的回訪。孫書同記得,居民們有的説“挺好,就是有點新”,有的説“沿街再多些座椅更好”。二期工程就將居民的意見全部考慮進去,增強了對舊磚舊料的充分利用,凸顯“古味”並增加座椅布點。
“如此注重公眾參與,緣于這條街既是‘大家’的,也是‘小家’的——它的風貌屬於北京市民、各地遊客;而它的具體設計又會直接影響住戶的日常生活。”雖已工作多年,孫書同坦言自己從未接手過如雍和宮大街這般,需要“沉浸式”與居民打交道的改造項目。
同為中規院建築師、與孫書同一起負責工程建築設計工作的王冶,也表示雍和宮大街項目和以往相比,溝通遠非一個“量級”。眼看二期工程即將完工,回想“紮根”大街這500余天,大夥兒印象最深的反倒不是各種駐場辛勞,而是與百姓打交道的回合磨煉。“我們的工作對象從‘圖’變成了‘人’,角色也從設計師變成了‘社區工作者’。”
去年3月工程啟動之初,改造涉及的所有街道都組織了座談會。與百姓面對面交流下來,孫書同發現大家關心的問題都非常具體。“本來我們設計的調研問題是像‘您對這條大街的文化有什麼看法’這種,但百姓提出的都是‘停車地方不夠’、‘缺一個早餐舖子’之類很生活化的,我們後續設計中就必須考慮進去。”
交流百姓中以老年人居多,談及過去往往就打開了話匣子。“給我們講50年代什麼樣,再往前都有什麼……看得出對附近很有感情,相對也給整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孫書同介紹,整治提升遵循的首要前提就是合法依規,違建必須拆除,違規經營的也要治理。這一過程中,大夥兒免不了要一家一戶去“磨”。不同意拆違建的、不同意封堵山墻的、好不容易談妥又表示自己在家裏説了不算,得把媳婦、兒子、大哥叫回來再談的……“記不清一戶要登門拜訪多少次,每一戶的情況我都特清楚,現在手機裏還有一大堆老百姓的微信號呢!”
回顧這一戶戶到府“喝茶、閒聊,再轉入正題”的日子,王冶總結出來的溝通訣竅是“剛柔並濟”——要擺政策講道理,也要從居民角度出發,考慮到他們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比如會幫居民修繕老屋,拆下來的老梁老柁也儘量妥善再利用,在框架範圍內給居民更多選擇等等。”
就拿門窗來説,雍和宮大街上的門窗式樣不能太天馬行空,但強制規定不許用什麼樣的門窗也不近人情。為了讓居民有參與感,且能保證整體基調,項目組製作了個“門窗功能表”。按中式、民國等風格設計了多種樣式,再輔以不同顏色搭配,足足做出48款供居民挑選。大家對這種形式非常感興趣,紛紛表示“這個很重要,我們全家商量好了一起告訴你!”
此外,原本項目組制定了1.2 0.8米的統一窗戶尺寸,但發現有些房屋狹長,進深較大,採光存在問題,就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了調整。還有的居民反映木門窗不如斷橋鋁保溫,可從風貌上看,又必須使用木表單現古樸韻味。項目組集思廣益,在部分居住型四合院上應用了內側為斷橋鋁節能門窗,外側為木質門窗的雙層結構,兼顧了實用與美觀。
“四梁八柱”落架,老房重煥生機
除了力求平衡的諸多細節考量,與居民溝通中,項目組也常能感受到居民對老北京四合院的深厚情感。
“一開始很多家確實比較難‘磨’,估摸著也是大夥兒看我們比較年輕,不是特別信任,不知道我們能把院落恢復成什麼樣子。”王冶告訴記者,衚同裏住著的叔叔大爺們,很多原來都參與過翻蓋房屋,對建造四合院的工藝多少知道一點兒。“當你和他聊到一些建造細節時,他覺得你是懂北京老建築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
王冶記得去年做北段一期工程時,有間位於衚同口的老房,若按一般四合院規制,院子東南方向應該是院門的位置,因長期缺乏對院落格局的保護以及違規開墻打洞,已經完全看不出了。原本房主工作很難做,但看到施工隊一挖之下就發現了被蓋住的老的踏跺,便很快認同了改造方案。“我告訴大爺,這兒一看就是原來院門的地方,他覺得我們説得對,説我們活兒幹得地道。”
還有一位大爺,違建拆除後項目組對他的老宅進行了整修,將原本簡易破爛的木頭架子替換成正經的“四梁八柱”。老人連連感嘆,説自己老了老了,最後能住一個正經四合院裏的房子,算是值了!
令孫書同印象深刻的是,北段一期工程施工期間,不少住戶在山墻上開了門臉。項目組不斷給大夥兒講解,傳統四合院山墻一般會做硬心影壁,或者軟心淌白,是不會開洞的,居民們便也接受了。“今年我們做南段二期工程,調研的時候再提到這個問題,發現很多百姓都主動説,知道知道,山墻不能打洞嘛!做起工作來相對輕鬆了很多。”
而最讓項目組欣慰的是,與以往注重“貼皮”不同,此次整治提升很多功夫花在了表面看不到的地方。
“往往施工時把外面的東西一拆才發現,房子裏面的梁啊柱啊都朽了,有的建築甚至連基礎都沒有。”孫書同介紹,以二期工程為例,涉及的118棟建築超過一半屬於危房,有些企業産權房屋的單位已經不在,百姓也不知道找誰處理。“我們這次對它們進行了修繕,這些老房又重煥生機了。”
本報記者 魏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