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黑龍江伊春:綠色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2018-11-02 11:0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趙洪波 張士英

  金秋十月,小興安嶺伊春,五花山色、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今年是伊春林區開發建設70週年,建市60週年。作為全國重點國有林區,伊春累計為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7億立方米,佔全國國有林區的20%;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近300億元,為國家建設作出重大貢獻。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伊春勇於“壯士斷腕”,在黑龍江省率先終結採伐歷史,頂住停伐“陣痛”,涅槃重生,走上綠色轉型發展道路。

  10月22日,黑龍江省伊春市森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伊春延續60多年的“政企合一”體制徹底破冰,開啟了林業資源型城市大轉型、大改革的發展新篇章。

  思想之變:從靠山吃山到守護綠水青山

  進入秋季,伊春烏馬河林業局烏馬河經營所的退休工人張英善時常去看自己栽種的一片松林,義務防火護林。作為伊春承包育林第一人,張英善造林超過100萬株。保守估算,這些樹可為國家創造效益2000余萬元。“林子總有砍光的一天,只有守住這一片綠水青山才能實現永續發展。”張英善説。

  伊春是我國開發最早的重點國有林區,建局最早、貢獻最大。“一聲號令下,萬樹來歸隊,冰雪滑道上,木材如流水,貯木場上,枕木似山堆……”詩人郭小川在《祝酒歌》裏這樣描寫伐木場上的盛況。

  長期以來,過量採伐森林資源使伊春成為全國資源消耗最快、貧困程度最深的重點國有林區。

  20世紀80年代,林區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可採資源幾近枯竭,産業結構嚴重畸形,地方財政空虛,社會事業發展緩慢。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社會性等4大矛盾愈加凸顯。

  從靠山吃山到守護綠水青山,伊春城市轉型的發展源於思想轉變。

  2005年,伊春以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為契機,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資源依賴思維,確立實施“生態立市、産業興市”戰略,木材産量大幅調減,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

  2011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實施,伊春在木材收入年減少7億元的情況下,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率先停止森林主伐,倒逼林區加快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型。

  2013年,伊春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徹底放下斧鋸,終結林區延續60多年的木材採伐歷史,走上以生態為主導,向綠色要效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的綠色轉型發展新路。

  産業之變:從“獨木經濟”到多産融合發展

  全面停伐後,伊春“獨木支撐”的産業結構如何調整?伊春市委書記高環説:“伊春林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從破解産業結構偏重入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度開發‘原字號’,改造提升‘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生態資源優勢加速向産業優勢、經濟優勢、競爭優勢轉化。”

  紅松籽提取的精油、樺樹汁製成的面膜、藍莓冰酒、木耳茸液、北沉香的木雕製品……在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的展廳裏,各式産品琳瑯滿目。

  “當前,林區産業發展已經由最初聚焦在種養殖等第一産業向全産業鏈發展。入駐企業項目一要有市場前景,二要與當地資源緊密結合,三要有科技含量。”翠巒區委常委、翠巒創業園區服務中心主任劉軍説,“未來我們要在生態經濟開發區打造完備的森林食品産業基礎、完備的産業發展模式和科技支撐體系。”

  據劉軍介紹,開發區在發展中堅持“騰籠換鳥”思路,對不符合生態環保理念、生産停滯、與投資承諾嚴重不符的20家企業實施清退,盤活了閒置土地,為新進企業預留了更多空間。

  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是伊春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伊春堅持以生態為主導,向綠色要效益,推動産業發展向生態化轉變,産業佈局向園區化轉變,産業結構向高端化轉變,加快構建以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品、林都北藥、木業加工、綠色礦山五項産業為主導,以森林碳匯、冰雪經濟、森林康養、體育賽事等為支點,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綠色生態産業體系框架。

  如今,伊春産業實現了由“獨木支撐”向“多業並舉”發展。林區人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換來了金山銀山。

  轉型之變:從偏隅之地到生態旅遊名城

  藍天白雲、遠山近樹、小橋流水、鳥叫蛙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不是世外桃源,不是水墨山水畫,而是祖國林都的壯美生態圖景。近幾年,伊春始終把生態作為發展的“根”和“魂”,加快森林生態旅遊名城建設。

  走進上甘嶺溪水經營所劉養順家的農家院,翻新的黃色磚房、墻上紅彤彤的辣椒、古樸的老式傢具……淳樸的鄉土氣息加上地道的農家飯菜,讓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國慶期間,十四桌全滿,一年收入十來萬。”劉養順説,“不光是我家,整個伊春倡導綠色發展,生態旅遊、冰雪旅遊越來越火。”

  “以前林場的人都去外面找出路,現在家鄉知名度不斷提升,他們重返林場,成為綠色食品的‘推介人’、綠水青山的‘導遊員’。”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所長甄長龍説。

  “我們以森林生態旅遊為牽動,堅持去景區化、市場化,大力開發研學、康養、度假、冰雪等新産品,推出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項目,豐富了旅遊業態,提升了旅遊供給品質。”伊春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王欣紅介紹。

  今年前三季度,伊春旅遊收入95.55億元,同比增長23.16%;旅遊人數1078.49萬人次,同比增長22.71%。伊春被中國旅遊品牌聯盟授予“向全球遊客推薦的生態旅遊目的地”。

  好環境和好生態吸引了不少老人到伊春旅居養老。在岐黃養老養生院,71歲的張仁堂和老伴兒正在房間裏唱歌。他説:“我們老家在山東,去年夏天到這兒養老,原打算冬天就回去,但這裡環境好、吃得好、住得好,今年冬天就不走了。”

  “伊春待客不用酒,捧出綠色就醉人。”這是伊春市民政局度調研員潘政中到外省推介養老産業必用的推介詞。“養老産業的發展離不開綠色,包括環境和原生態的綠色食品。”潘政中説,“很多養老院夏季出現一床難求的火爆場面,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生態伊春、綠色伊春的發展道路。”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02日 07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