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精準扶貧在三湘】武陵源精準扶貧率先按下貧困“刪除鍵”

2017年09月14日 14:41:06  來源:華聲線上
字號:    

  華聲線上9月13日訊(記者 黃煌 劉玉鋒 劉濤 通訊員 鄧道理)“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提起武陵源,你是不是就想起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的奇美山水?9月13日,“精準扶貧在三湘”網路主題活動媒體團抵達湖南省張家界市腹地武陵源區,聚焦精準扶貧的“武陵源模式”。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省扶貧辦和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線上、網信湖南和湖南微政務承辦。

  武陵源總面積397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人的武陵源區是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建區近30年來連續獲得世界自然遺産、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等國際國內桂冠。

  但不為人知的是,武陵源在旅遊開發初期也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産業結構單一,本地居民主要以農業為生計,生活水準十分落後,被湖南省確立為51個省級貧困縣(區)之一。近年來,武陵源區全面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戰略思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發佈公告,批准武陵源整區脫貧摘帽。武陵源,這個聞名世界的旅遊區,也因此成為湖南省首批整區脫貧摘帽的區縣之一。“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這是今年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陵源區區委書記朱用文表示。

  實行“三個精準對接”,解決扶持誰、怎麼扶的問題

  “我們緊緊抓住駐村幫扶、結對幫扶責任落實這個關鍵,實行領導聯村、駐村幫扶、結對幫扶‘三個全覆蓋’,建立了單位與村(居)共進退、幹部與貧困戶緊相連的幫扶機制。”武陵源區委副書記、區長鄭小胡談起之所以能夠順利整區脫貧摘帽,得益於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據了解,2016年度武陵源區打響脫貧攻堅戰後,全區所有處級幹部分別聯繫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居),86家單位與42個村結對,932名黨員幹部與1787個貧困戶結對。

  “家底清”是扶貧的基礎,如何確保扶貧工作“精準”到位,重點解決扶持“誰”的問題,在具體幫扶中,武陵源區實行“三個精準對接”、“五個必須”、“五個到位”,即:精準對接幫扶計劃、精準對接幫扶措施、精準對接幫扶政策;必須尊重貧困戶個人意願、必須熟知扶貧政策、必須結合鄉村特色産業、必須有家庭幫扶增收新項目、必須踩準時間節點;確保政策保障項目落實到位、扶持資金髮放到位、村集體經濟分紅到位、幫扶工作進度到位、技術支援和服務到位。

  為保障脫貧措施落實到位,武陵源區出臺了《關於做好聯村到戶精準幫扶的指導意見》、《武陵源區脫貧攻堅及“五基工程”工作考核辦法》等制度,完善了精準幫扶、業務指導、動態監管、目標考核和工作問責五大保障機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五有兩到”,即有安排、有指導、有時間節點、有督查、有問責,確保目標任務到單位、具體工作任務到人。

  立足旅遊“區情”,探索旅遊扶貧和産業扶貧新模式

  “旅遊是我們武陵源的最大區情,立區靠旅遊,脫貧摘帽依然靠旅遊。”鄭小胡介紹,全區2016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02億元,旅遊接待規模2198萬人次,核心景區一次進山人數突破400萬大關。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武陵源區堅持大力探索旅遊扶貧和産業扶貧新模式,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助推脫貧的根本途徑,推動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變,向鄉村輻射,帶動10個貧困村轉型發展,讓5000多名農民吃上“旅遊飯”。圍繞核心景區和中心城鎮,武陵源區按照“宜旅遊的發展旅遊、宜從事旅遊的農戶轉型旅遊業”的原則,發展了一批農業觀光遊、生態遊、戶外體驗遊産品,開發了一批特色種養業、手工業産品,推動農業生産服務旅遊、農業産品變為旅遊商品、農民轉為旅遊從業者,貧困群眾圍繞旅遊抓發展。武陵源區連續出臺獎扶政策,扶持旅遊農業龍頭企業和“能人經濟”發展,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産”三級扶貧産業體系,讓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鄉、村、戶三重産業增收保障。建成了天子山辣椒、中湖魚泉貢米、協合菜葛和索溪峪土家織錦四大特色産業基地,將扶貧資金以村為單位委託或入股到産業項目,由村集體按比例享受收益,統一給貧困戶分紅,確保産業紅利覆蓋全區所有貧困人口。因村施策發展村集體經濟,扶持31個有貧困人口的村(居)各建成1個種養業、鄉村客棧等資産收益性扶貧項目,將貧困人口納入合作組織直接受益。著眼于增強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落實1個家庭增收項目,全區落實家庭幫扶項目2895個。

  中湖鄉野溪鋪村居民陳玉林圍繞臨近核心景區優勢,在家門口開辦起特色鄉村民宿五號山谷,2016年不僅個人實現純利潤200多萬元,還讓周邊10戶合作農民每戶分紅10萬元以上,同時為30名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此外,武陵源區還堅持脫貧攻堅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結合,讓更多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土地流轉有租金,和妻子在蔬菜基地做零工有收入,村裏集體項目有分紅,家裏還養了豬和雞,一年收入上萬元,現在的日子比蜜甜。”武陵源區協合鄉楊家坪村脫貧戶王作定摘掉了“窮帽”,挺直了腰桿。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 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結合

  武陵源區堅持將脫貧攻堅與旅遊産業深度結合,在這其中,又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增強農民幸福感的關鍵舉措,結合核心景區移民搬遷,按照“乾淨、整齊、點亮、美化”的要求,推進貧困村房屋改造、風貌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讓更多農民住上“新家園”。

  據統計,近五年時間,武陵源區共緊緊依託城鄉互助共建這個平臺,建立健全“以旅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共投入資金3.4億元,完成美麗鄉村建設任務1714個,村均達41個,村均投入809萬元。全區農村用水用電、網路寬頻、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實現100%保障,基本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通公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建成省級新農村示範村4個、市級新農村示範村8個,每個村都達到了 “兩個確保、兩個完善”的要求,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全面改善。

  2016年度,武陵源區按照“區級統籌、鄉鎮主導、産權到村、收益到戶”的原則,1121戶貧困人口通過鄉、村、戶三級産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3516名貧困人口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超過國家現行扶貧標準。同年年底,經省脫貧摘帽驗收組驗收和第三方評估,全區貧困發生率為0.27%,識貧準確率、脫貧準確率、群眾滿意度分別達99%、98.2%、98.8%,符合脫貧摘帽條件。2017年2月,湖南省正式宣佈武陵源區整區脫貧摘帽; 2017年3月,武陵源區榮獲全省三類縣中第一個小康達標縣,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我們不僅要靠旅遊實行精準扶貧,還要依託旅遊發展實現更高水準的全面小康。”朱用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