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到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人民百年復興夢的期盼,更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不忘初心,繼往開來。走過建設期,邁入決勝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歷史目標的大道上蹄疾步穩,勇毅篤行。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伊始,就前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看望貧困群眾。
五年來,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地震災區到祖國邊陲,總書記走村入戶,看實地、問實情、尋實策、辦實事,把老百姓的心願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民生改革落向實處,為人民群眾增加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回應時代 更高標準詮釋更豐富內涵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大國復興需要偉大思想的引領。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並且居於引領位置。”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如是指出。
“小康”的概念出自《禮記 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隨著我國近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文化、社會等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廣大人民群眾對“小康”有了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高屋建瓴,親切概述,準確把脈時代賦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更加強調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
在多個場合,他詳細闡述全面建設小康要義,為行動抓難點、找短板、指關鍵。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多次強調,實現我國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小康的難中之難。
全面小康不僅是“兜底”,更在協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
但全面小康不意味著“同一水準小康”。習近平指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解讀為本地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然後倒推出一個增長速度作為目標,這是違背規律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習近平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
……
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指明方向。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補齊短板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補齊最大“短板”,讓所有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
這也是習近平心中最大的牽掛。“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2016年7月他在寧夏調研時坦言。
從梁家河插隊時讓鄉親們經常吃上肉的願望,到提出擺脫貧困首先要擺脫“意識貧困”“思路貧困”,再到近五年來訪真貧、問真苦,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習近平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思想,躬身力行于補齊這塊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
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之後,他多次形象地解釋:要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不能拿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五年來,建檔立卡,這項首創的中國式方法,為落實“精準”、找準窮根,扶真貧、真扶貧奠定基礎。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五個一批”工程因貧施策,紮實推進。
統籌城鄉關係、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在農村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為了困難群眾早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針對這些地區的教育、醫療等,習近平開出精準扶貧的具體方案——“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健康扶貧屬於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方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在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問題時有發生,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醫保、新農合方面給予更多扶持。”
“決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用全面小康的成果。”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強調,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已經吹響。在習近平帶領下,“五級書記抓扶貧”,這一中國特色的創舉彰顯的是中國消除貧困的決心!
2016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中央各部門共出臺了10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級地方政府制定了配套文件;中央和省級扶貧資金超過1000億;30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明確了幫扶責任人。
與此同時,産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一系列脫貧創新實踐激發出社會各界巨大能量,激發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2013年至2016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中國智慧和成功實踐贏得世界點讚。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指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
狠抓痛點 全面小康重在百姓獲得感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就是衣食住行、上學就醫這樣具體的民生“小事”。
今年7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明確指出,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準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五年來,在外部經濟形勢孱弱,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三去一降一補”落實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保持了中高速運轉,經濟形勢穩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展開,新舊動能轉化明顯,為2013年以來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每年1300萬人以上提供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教育、養老、環境、食品安全……凡與百姓切身相關的民生“痛點”“難點”,總書記事事關心,殷殷囑託。
2013年,在考察海南時,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4年,在考察乳製品企業時,習近平強調,食品企業要生産出高品質的放心食品,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015年,在考察希望小學時,習近平説,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從根兒上還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6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關係2億多老年人口特別是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關係他們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品質的大事。
……
以實則治。五年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公立醫院改革、城鄉養老並軌、“全面二孩”、“河長制”等一系列標誌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組組驚人數據揭示出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措施——
2013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7.4%,實現了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基尼系數從2013年的0.473下降到2016年的0.465;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88億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連增”;保障性安居工程總開工量達到3915萬套……
數以億計的個體變化匯聚在一起,和諧奏響了中華民族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的磅薄樂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關鍵一步。百年來共同的夢想從未像現在這麼近、這麼真。此刻,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還有3年多,攻堅克難、玉汝于成,衝鋒的號角已經吹響!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