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 成都邁向雙城時代

2017年07月12日 11:59:56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如何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重塑城市經濟地理?

  日前,成都市對外發佈消息,成都目前正在修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本輪總規修編年限至2040年。明確城市發展總目標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質為“國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中心和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職能為“五中心一樞紐”。

  成都城市佈局將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由原來的生態屏障轉變為城市綠心。在現有南北城市軸線基礎上規劃東西城市軸線,形成整個城市南北向、東西向聯動發展格局。

  在南北軸線基礎上 規劃東西城市軸線

  新總規確定城市發展總目標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本輪總規修編的年限至2040年。為打破城市圈層式發展格局,將中心城區範圍由原繞城高速以內區域擴大至所有的市轄區,具體包括金牛、武侯、龍泉驛、雙流等11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為11+2的區域結構)。將在現有南北城市軸線基礎上規劃東西城市軸線,形成整個城市南北向、東西向聯動發展格局。在完善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體系方面,將國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樞紐”的功能在全域統籌佈局,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的功能體系,推動城市由單極發展向雙城時代邁進,由圈層式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由同質化競爭向錯位發展邁進。

  針對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公共配套不足、城市活力缺失、文化彰顯不足等問題,新總規提出:開展全域總體城市設計,明確城市特色風貌和空間形態結構;促進文化與城市建設融合,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規劃“8+X”條城市通風廊道,對廊道內建築的高度、密度和佈局形式等方面強化管控,改善城市的通風環境,緩解霧霾;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及設施保障服務水準,規劃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等。

  “十字方針” 調整城鎮空間佈局

  其中,“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是成都調整城鎮空間佈局,重塑經濟地理的基本方法。

  “東進”區域是全域發展格局中的國際門戶、産業新城和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主要包括簡陽市、金堂縣、龍泉驛區部分區域以及青白江區和天府新區龍泉山部分。“東進”規劃堅持産業分區、集約開發、集群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重心東移,空間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簡陽城區等産城相融的功能板塊,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實施“東進”符合經濟主流向,對培育城市的新動力,構建城市發展新載體,破解城市單中心結構具有戰略意義。

  “南拓”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引擎,主要包括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雙流、新津等區域。“南拓”重點是堅持“全域規劃”理念,對天府新區規劃和城市設計進行系統優化,將天府新區建成具有國際水準和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區、新經濟成長區和高品質城市新區。

  “西控”是打牢城市生態底子、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主要涉及都江堰、郫都、溫江、崇州、大邑、彭州、邛崍、蒲江及高新西區等9個區(市)縣。“西控”的核心是提高産業門檻,優化資源利用方式,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重在以控促優,保護自然文化景觀,提升西部生態功能,優化城鄉空間結構,提升綠色産業發展能級。

  “北改”就是要保持城市的特性,形成城市更新示範區、工業發展轉型區,主要涵蓋新都、青白江、彭州等北部城區。“北改”重點針對“人居環境、産業發展、生態優化、強化門戶樞紐、區域協同、健全交通、彰顯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所有規劃優化和提升策略。

  “中優”的核心是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保持和彰顯成都的歷史文化特色。按照中心城區範圍調整的要求,“中優”區域從繞城高速以內擴展到規劃的五環路以內,包括現有中心城區五城區,涉及龍泉驛區、郫都區、新都區、雙流區、溫江區、天府新區及高新區。“中優”從城市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入手,通過騰籠換鳥,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升産業層次、提高城市品質,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的極核功能、優化提升城市業態,發展商業中心、總部中心、文創中心,形成高端服務集聚區,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的歸屬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優”與中心城區並非同一概念,所以範圍也並不相同。中心城區範圍是所有市轄區,“中優”範圍是“規劃的五環”以內的區域,“規劃的五環”的位置大概是一繞以外、二繞以內。

  産、城、人一體化 統籌規劃66個産業新城

  成都此次修編,是嚴格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精準識別城市問題,精準把握城市發展規律,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堅持“産業園區就是城市新區”的理念,按照“産、城、人一體化”方式,統籌産業發展規劃和城市空間規劃,在全市統籌規劃66個産業新城。將優化完善成都市總體城市設計,明確城市形態格局,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明確城市天際線控制和城市色彩特徵,精心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建築群落、文化景觀。

  在總體城市設計基礎上開展分區城市設計及重點地段、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將平面規劃向立體空間規劃全面延伸,通過城市設計的全面開展,引導城市形成疏密有度、錯落有致、顯山露水的城市空間形態。

  解讀1

  成都市經信委主任施躍華:

  優化産業佈局空間佈局,五大分區差異化發展

  “在優化城市空間佈局、重塑産業經濟地理的大格局中,成都工業將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優化産業佈局和空間佈局,做強特色園區支撐。”施躍華表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格局,要進一步深化落實差異化發展策略。

  其中,在“東進”區域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突出發展汽車製造、航空航太、智慧製造、節能環保等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航空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

  在“南拓”區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新經濟。突出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人工智慧等未來産業,加速發展數字經濟、智慧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

  “西控”區域的製造業將向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型轉型發展,突出發展綠色食品、新一代資訊技術、軟體服務、工業設計等産業,構建綠色、低碳、可迴圈的産業體系,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

  “北改”區域則將依託國際鐵路港,發展適歐、適鐵先進製造和物流商貿等外向型經濟,突出發展高端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太、新材料等産業。

  “中優”區域將發展先進生産性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逐步疏解一般性製造業,著力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加快總部管理、工業設計、人工智慧、虛擬現實、軟體服務等産業的發展。

  解讀2

  成都市建委總工程師陳順治:

  12條軌交連接東進産業新城,高鐵交通半小時覆蓋周邊城市

  推進“東進”,目前成都初步擬定了12條軌道交通線路,連接東進産業新城。包括18號線、13號線、24號線、38號線、達成鐵路、遂成鐵路、成渝客專、成自鐵路等。此外,“南拓”、“西控”、“北改”、“中優”都有相應的軌道交通予以支撐。

  陳順治介紹,將依託軌道交通的骨幹成網引導“南拓”,以軌道樞紐支撐天府新區、高新區産城融合發展。

  “西控”將以市域郊區軌道快線保障,並以此強化西控區域與中心城區點到點的快速連接、提升交通區位,另外通過TOD模式(公交優先發展模式)建設和改造西部城鎮,重塑城西經濟地理。同時陳順治還透露,為促進北改,將構建連接北部城鎮和産業區的軌道快線,促進北區舊城更新、産業轉型,強化北部區域門戶樞紐功能。

  最後,成都將以軌道交通加密成網來支撐“中優”。“構建‘軌道交通+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圈,並通過軌道交通樞紐周邊資源的綜合開發,加快優化和構建中心城區功能圈和商圈,進而促進中心城區功能的整體優化。”陳順治説。另外記者了解到,城際軌道交通將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陳順治表示,今後高鐵交通圈半小時覆蓋周邊城市,串聯起成都平原“1+7”城市群,實現1小時覆蓋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主要城市。

  解讀3

  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

  規劃150公里錦江生態軸,打造4800公里自行車交通網

  “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近期,成都先後編制了《成都市域天府綠道總體概念規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概念規劃》《成都市中心城區小遊園、微綠地實施規劃》等生態專項規劃,規劃助推‘全域增綠’”。張瑛表示,成都規劃了“一軸兩山三環七道”市域天府綠道體系,將綠道系統與慢行系統有機銜接,串聯沿線的城市森林公園、歷史遺跡、農業産業園及特色鎮,突出環境保護、地域特色、生活需求及旅遊功能,充分體現“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原則。

  “錦江生態軸”自都江堰起天府新區止,全長約150公里,貫通成都全域,環城生態區內也將形成約500公里環城天府綠道。

  規劃“兩網多線”的慢行交通體系,將形成約4800公里以上的自行車交通網和4500公里以上的步行交通網,為市民營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高品質的慢行交通環境。此外,到2020年,計劃新建中小學、幼兒園320所,其他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30處,通過構建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體系,為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提供堅實功能支撐。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