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梁錦松:這個時代做中國人是福氣 一定要感恩

2017年06月24日 15:24:41  來源:中新社
字號:    

  “1997年7月1日升上中國國旗,香港的政治回歸就完成了;而經濟回歸大概就是2003年簽署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標誌著內地和香港的經濟進一步地合作與互動”。

  香港回歸20年之際,香港特區政府前財政司長、現任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從某個角度來講,CEPA見證了香港的另一次“回歸”。

  20年前的7月1日,對回歸充滿憧憬的梁錦松,現場見證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政權交接儀式。英國國旗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場景讓他今生難忘。但作為首屆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梁錦松深知,儀式上的激動與喜悅後,是確保平穩過渡的挑戰。

  “我期待香港會越來越好,當然也已經預期會有不同的挑戰。當時的重點就是怎樣能夠幫助特區政府平穩地過渡,能夠保持香港繁榮安定,這個是當時思考的重點。”他説。

  梁錦松的審慎不無道理。1997年與香港回歸幾乎同步發生的,是暗流涌動已久的亞洲金融風暴。雖然特區政府選擇入市干預,最終擊退了國際炒家,但經歷此劫後,香港的經濟復蘇過程緩慢。2003年爆發的非典(SARS)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2003年SARS之後,我們要看看怎麼樣恢復經濟,除了希望內地省市開放多點旅客來港,後來也簽了CEPA。”梁錦松憶述。

  2003年6月29日,經過一年多的磋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在香港簽署,時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代表香港特區在文本上簽字。

  CEPA的內容主要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便利化三個方面,自簽署後幾乎每年新出爐一個補充協議,不斷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間的市場開放領域。

  數據顯示,從CEPA協議簽署後的2004年起,至內地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2015年,香港特區GDP年均增長4.6%以上。

  在2003年的財政預算中,梁錦松曾引用小説《雙城記》中的名句形容那段艱困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當時經濟已經很不好了,我宣佈了財政預算兩周不到,就又出現了SARS,當時整個城市都空了。但最壞的時候也看見人性的光輝。我們不少的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崗位,照顧病人,有些甚至犧牲。後來我們通過很多的努力,把經濟穩定住。SARS一過,經濟就迅速反彈,並成就了之後十幾年的繁榮。”他説。

  梁錦松習慣在財政預算案中引經據典,除了《雙城記》,他還曾引用香港人家喻戶曉的歌曲《獅子山下》作結,勉勵港人。

  憶述這段往事時,梁錦松表示,“2002年的時候經濟低迷,人心就有點鬱悶,《獅子山下》中有樂觀的精神,大家要團結——‘放開彼此心中的矛盾,理想一起去追’,這是歌詞的一部分,我認為到現在都非常適合香港,因為畢竟只有團結才可以往前。”

  作為香港銀行界的華人翹楚,梁錦松在金融圈耕耘40餘年,其中在花旗工作23年,30歲就已做到地區經理;在摩根大通,他也曾任亞洲區主席;直至後來在黑石集團出任高層。

  但梁錦松認為,這些成功並不能完全歸功於自己的聰明。能得到這些公司的器重,更多是因為對方希望用他的經驗和人脈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擴展業務。

  “因為我是中國人,既有西方的訓練,也有一點人脈。在這個年代,作為中國人肯定是一個福氣,這個我們要感恩,我們一定要感恩才行。”他説。(記者 文青 王勇)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