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決戰之年”,江蘇綜合醫改這樣改

2017年06月02日 19:12:04  來源:新華報業網報
字號:    

  著力抓好十項規定動作,重點推進兩項自選動作

  新華報業網訊2015年,作為全國4個率先進行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的省份之一,江蘇綜合醫改工作全面啟動。今年是綜合醫改試點第三年,也是“決戰之年”。5月31日,省政府召開綜合醫改試點工作推進會,省政府與13個設區市簽訂了2017年目標責任書,對我省進一步深入推進醫改進行再部署。

  醫聯體逾300個,

  薪酬制度改革獲肯定

  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節,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無錫北京兩地一日往返,在北京中日醫院完成兩台肺移植手術。今年3月,無錫市人民醫院與中日醫院組成緊密型呼吸專科醫聯體,在醫療、科研、教育方面緊密合作。“合作將放大優質醫療資源效應,産生‘1+1>2’的效應,是國家醫療衛生分級診療制度的創新性探索。”陳靜瑜説。

  5月26日,江蘇建成全國腦血管健康管理三級物聯網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對危急重病患實時檢測、數據雙向傳輸、線上溝通緊急救助,並通過醫療健康大數據對慢病患者進行持續監護服務。這是“醫聯體”內涵的再深入,也是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加強居民慢病健康管理的新舉措。今後,針對全國腦血管疾病高發、腫瘤高發、肺癌高發的健康管理共性的需求,江蘇將逐步融入全國的健康管理物聯網系統。

  醫聯體建設是江蘇醫改的一個側影,目前全省建有醫聯體301個。13個設區市及絕大多數縣(市)建成資訊平臺基本架構,省、市、縣、鄉、村五級資訊系統基本實現聯通。鎮江異地聯網結算醫院已達28家,啟東市已加入“三明醫藥採購聯盟”,下一步將帶量採購、競價談判推行“兩票制”;靖江市每年新增1億元用於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屬公立醫院改革,江蘇目前已在全國較早實現了全省範圍的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省醫改辦主任、省衛生計生委主任王咏紅介紹,省和13個設區市、45個縣(市、區)成立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並實質運作,南京等10個設區市將公立醫院債務納入政府化債平臺,蘇州和新沂、啟東、建湖等地啟動編製備案管理,其他地區27家公立醫院開展編製備案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我省薪酬制度改革得到國家肯定,今年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水準,搞活內部分配,力求新突破。”王咏紅表示。

  10+2:

  提升人民群眾醫改獲得感

  在全省綜合醫改試點工作推進會上,副省長藍紹敏對“決戰之年”進行動員部署。他説,國家開展綜合醫改試點,強調“綜合”二字,就是強化醫改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醫療、醫保、醫藥,是深化醫改的三大主攻方向,這三者具有很強的內在關聯性,醫療是根本、醫保是基礎、醫藥是關鍵。如果單項推進、孤軍深入,往往難以奏效,甚至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情況,大大影響改革成效。醫改任務千頭萬緒,但對群眾來説,衡量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服務更舒心。推進醫改要不忘初心,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會議明確,推進今年的醫改,將以建機制為重點,在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國家明確,圍繞5項制度建設,今年著力抓好10件事:推行藥品購銷“兩票制”,全面完成城鄉居民醫保“六統一”,紮實推進醫聯體建設和發展,以需求為導向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快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複合型醫保支付方式,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強化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加大醫藥衛生資訊化建設力度,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全面啟動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試點。

  與此同時,作為試點省,我省在按照國家部署把這10個規定動作做到位的同時,還要重點推進2個自選動作:研究破解基層衛生人才短缺難題,通過改革的辦法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

  “激勵”“容錯”並存,

  探索江蘇特色

  如何理解完成國家規定動作,積極探索江蘇自選動作?會上,以公立醫院改革為例,藍紹敏解釋,公立醫院改革這項工作我省已完成,但是,我們要看到,取消藥品加成,目的是逐步破除以藥補醫,建立起“強化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作新機制,這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貫徹落實人社部等國家4部委下發的公立醫院薪酬改革試點意見,繼續深入實施我省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措施,逐步提高績效工資總量水準,試行院長年薪制,在蘇南、蘇中、蘇北各選擇一個設區市開展試點。

  改革進入決戰之年,意味著不斷挑戰難度,對此,我省對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激勵”與“容錯糾錯”並存。“要健全改革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藍紹敏的話,既進一步敲響改革鼓點,也為發揮改革創新者的積極性給予制度性的激勵和保障。

[責任編輯:盧佳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