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7年05月31日 15:29: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並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生動形象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1.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産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産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則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不能淩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歷史的教訓,值得深思!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進入新世紀,又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多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進入高發頻發階段。比如,全國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飲用水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有的地區重金屬、土壤污染比較嚴重,全國頻繁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霧霾污染天氣,等等。

  這些突出環境問題對人民群眾生産生活、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和損害,社會反映強烈,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這説明,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正像有人所説的,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大力度,攻堅克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生態環境與生産力之間的關係,是對生産力理論的重大發展,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可持續發展,重視加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能源資源約束強化,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十八億畝紅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況嚴重;一些地區由於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等等。這種狀況不改變,能源資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反過來必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空間和後勁將越來越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環顧世界,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的過程,在發展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搞了一堆沒有價值甚至是破壞性的東西。再補回去,成本比當初創造的財富還要多。特別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屬污染區,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至今沒有恢復。英國是最早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倫敦在很長一段時期是著名的“霧都”。一九三〇年,比利時爆發了世人矚目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使美國洛杉磯“聞名世界”。殷鑒不遠,西方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教訓極為深刻。

  中國是一個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三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走老路,去無節制消耗資源,去不計代價污染環境,難以為繼!中國要實現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我們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産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産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産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産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佈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3.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切實把能源資源保障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

  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這個紅線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將危及生態安全、人民生産生活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非採取最嚴厲的措施不可,不然不僅生態環境惡化的總態勢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而且我們設想的其他生態環境發展目標也難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要精心研究和論證,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如何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把良好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對於生態紅線全黨全國要一體遵行,決不能逾越。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實施環境功能區劃,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要堅持陸海統籌,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大部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來自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澤而漁,最後必然是什麼魚也沒有了。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把節約資源作為根本之策。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援節能低碳産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水源地保護,推進水迴圈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十八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産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提高礦産資源勘查合理開採和綜合利用水準。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生産、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切實改善環境品質。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産品生産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4.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猶如“指揮棒”,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

  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産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導致嚴重後果的領導幹部,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不能把一個地方環境搞得一塌糊塗,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官還照當,不負任何責任。要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要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強化制度約束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1日 12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