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塑造世界包容大姿態。
當今世界,“文明衝突”的論調此起彼伏,經濟文化差異、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凸顯。“一帶一路”承繼古絲路的開放包容精神,以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有效對接,最大限度容納不同的發展路徑與治理理念。在這一框架內,從“歐洲投資計劃”到非洲工業化戰略,再到亞洲各國的“光明之路”“草原之路”“四角戰略”,各域各國各策相得益彰、五色生輝。
“海納百川”,“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歷經近代東西方文化“兩極相逢”的淬煉,更在中國改革開放、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性崛起中得到昇華。東方文明古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多重身份,使其具有扮演橋梁和紐帶角色的先天優勢。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預言,中國可能“有意識、有節制地融合”中國與其他文明的長處,為人類文明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一帶一路”,引領世界走向聯通大未來。
互聯互通是發展的王道。2000多年前,中國使者出使西域,開啟亞歐大陸繁盛新景;500多年前,歐洲航海家聯通大洋,成就西方世界近代崛起。當今世界,“逆全球化”風潮涌動,退居一方、偏安一隅的思想再度回流。“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五通”,就是要打破政治上的民粹主義、貿易上的保護主義、社會上的排外思潮,打造商品大流動、資本大交易、資訊大流通、人員大走動、文化大交流的大格局,將陸地與海洋、東方與西方通聯起來,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
上世紀90年代,西德前總理勃蘭特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的命題,彼時,全球治理的大舞臺上,西方世界“一言九鼎”。世易時移,如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不但“坐上了主桌”、發出了聲音,更開始走到前臺、引領方向。從APEC北京會議推動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到G20杭州峰會為世界經濟開出創新、結構性改革等“中國藥方”,有理由相信,即將啟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成為中國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的又一座里程碑。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