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印發

2017年05月09日 12:19:28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加快文化發展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綱要。

  序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

  “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闢了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一步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的學習宣傳教育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文藝創作日益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為弘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大幅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有信心和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改革全面深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迫切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增進社會共識、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高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資訊化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影響廣泛而深刻,迫切需要拓展文化發展新領域,發展壯大網上主流輿論陣地,更好運用先進技術發展和傳播先進文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迫切需要提高文化開放水準,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增強國際話語權,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一、總體要求

  (一)牢牢把握文化發展改革的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全面推進文化發展改革,全面完成文化小康建設各項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貢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二)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文化發展改革全過程

  ——堅持創新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發展要求,體現文化例外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進文化內容形式、方法手段、載體渠道、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創新,激發動力、增強活力、釋放潛力,推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

  ——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發展、改革和管理,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國有與民營、對內與對外等重要關係,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更好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

  ——堅持綠色發展。尊重規律,增加優秀精神文化産品和優質文化服務供給,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提升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效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持開放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更好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精神、提出中國主張,借鑒吸收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堅持共用發展。面向基層,貼近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眾文化參與度和獲得感。

  (三)全面實現文化發展改革的目標任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廣泛普及,中國夢引領凝聚作用進一步增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更加活躍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網路文化健康發展,社會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現代傳播體系逐步建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主流媒體集團,網路空間更加清朗,社會輿論積極向上。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準穩步提高,體現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匹配。

  ——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做優做強做大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末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開放格局日益完善,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良好國家形象全面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增強,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

  ——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微觀運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文化法治建設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加強思想理論建設

  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實踐,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增強廣大幹部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宣傳。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重中之重,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學習宣傳教育。繼續編輯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修訂出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等。結合“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深化理論宣傳。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綱要。抓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研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和創新黨內學習制度,制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規則。組織開展面向基層群眾的對象化、互動化的理論宣講。加強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辨析和引導,出版一批通俗理論讀物。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立健全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體制,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臺、研究基地、傳播中心建設。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注重以我為主設置議題,積極開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活動。舉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系列理論研討會。加強對各類講座論壇、社科機構的引導和管理。發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示範引導作用,強化考核評價工作。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用,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佈局合理、能進能出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扶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出版。編寫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讀本。

  (三)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管理。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考核、督查、問責機制。推動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幹部學院開設意識形態工作課程和講座。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建立健全網路意識形態工作機制,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三、提高輿論引導水準

  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健全輿情引導機制,強化媒體社會責任,發展壯大主流媒體,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做強做大主流輿論。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主流輿論矩陣。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等重點新聞媒體建設,提高宣傳報道專業化水準。加強和改進正面宣傳,做亮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重大主題宣傳,做活經濟宣傳,做好熱點引導。綜合運用微博、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等傳播方式,拓展主流輿論傳播空間。建立和完善民意調查等制度。做好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和權威資訊發佈,把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發揮輿論監督建設性作用。

  (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扶持重點主流媒體創新思路,推動融合發展儘快從相“加”邁向相“融”,形成新型傳播模式。支援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融媒體中心、全媒體采編平臺等“中央廚房”,重構新聞采編生産流程,生産全媒體産品。明確不同類型、不同層級媒體定位,統籌推進媒體結構調整和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媒體集團。

  (三)發展壯大網上輿論陣地。遵循網路傳播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加快網路媒體發展。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和政府網站建設。加強移動網際網路建設和生態治理。強化網站主體責任,健全網站分級分層管理體制。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升網民網路文明素養。將新聞網站采編人員納入新聞記者證制度統一管理,納入新聞采編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健全職稱評價體系。統籌推進網路輿論引導、網路文化建設、網路文明傳播、網路公益活動,增亮網路底色、激發網路正氣。

  (四)規範傳播秩序。規範地方媒體、行業媒體管理。規範推進電臺電視臺實質性合併,健全節目退出機制。建設視聽新媒體整合播控平臺。開展視聽類智慧終端設備入網認證工作。制定網際網路分類管理辦法。完善網際網路法律法規,將現行新聞出版法律法規延伸覆蓋到網路媒體管理。完善網站新聞來源許可機制,加強新聞資訊采編轉載資質管理,規範商業網站轉載行為和網路轉載版權秩序。建立完善網路版權使用機制。實行新聞采編專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加強職務行為資訊管理。加強網際網路資訊搜索引擎、即時通信工具、移動新聞客戶端等管理,明確微博、微信等的運營主體對所傳播內容的主體責任。加大對新聞界突出問題治理力度。嚴厲打擊網路謠言、有害資訊、虛假新聞、新聞敲詐和假媒體假記者。

  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貫穿社會生活全過程,加強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落細落小落實,不斷增強價值觀自信,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實踐具體化系統化。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闡釋和宣傳普及,充分運用各類媒體、文藝作品、公益廣告和群眾性文化活動等開展主題宣傳。強化實踐養成,注重典型示範,開展文化培育,精心設計開展多樣化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修訂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和命運共同體意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學生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創新能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好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各類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紅色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推動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彰顯社會主流價值。推動社會治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強化公共政策的價值導向,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和糾偏機制。

  (二)加強和改進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應對解讀,合理引導社會預期,組織開展理論宣講和形勢政策教育,設計有特色有實效的活動載體。推動基層黨組織、基層單位、城鄉社區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基層工作加強年”活動。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三)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舉辦中國公民道德論壇。禮敬英雄人物,加強對全國重大典型和道德模範、時代楷模的學習宣傳,廣泛推出“最美人物”、善行義舉和身邊好人。建立健全先進模範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創新發展鄉賢文化,開展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觀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創新創業精神。

  (四)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修訂完善各類創建測評體系。加強和改進文明城市創建管理,培育城市精神。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培育優良家風家教,傳承優良校風校訓。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文明行動。完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制定國家禮儀規程。實施全民文明禮儀教育養成行動,培育文明行為習慣。規範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禮儀制度。廣泛開展軍民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加強對各類評比活動的規範管理。

  五、繁榮文化産品創作生産

  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著力扶持優秀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一)把握正確創作導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努力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抓好中國夢和愛國主義主題文藝創作,講好國家民族宏大故事,講好百姓身邊日常故事。建立支援文藝工作者長期深入生活紮根基層的長效保障機制。

  (二)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創新。加強規劃指導,加大對具有示範性、引領性作用原創精品的扶持力度。抓好文學、劇本、作曲等基礎性環節,支援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等藝術門類創新發展,鼓勵戲曲流派創新,推動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等藝術品種的中國化、民族化。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發揮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的積極作用。

  (三)發展網路文藝。加強網路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推動網路文學、網路劇、微電影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推動傳統文藝與網路文藝創新性融合,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培養優秀的網路文藝創作、生産、傳播和評論人才。健全網路文藝思潮研究分析機制,加大對網路文藝引導力度。

  (四)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文化産品評價體系,把價值取向、藝術水準、受眾反應、社會影響等作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標。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收視率調查系統。深化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引導和規範出版物推薦活動。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評論建設,培養高素質評論隊伍。

  (五)加強版權保護。全面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以版權保護促進文化創新。完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行政執法體制和社會服務體系,推進國家版權監管平臺建設,依法打擊侵權盜版行為,保護版權權利人利益。建立健全資訊網路傳播權長效保護機制,推進軟體正版化工作。推進原創文化作品的版權保護,規範網路使用。完善版權運用的市場機制,推動版權貿易規範化。發展版權産業,形成全産業鏈的版權開發經營模式。

  六、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用,堅持缺什麼補什麼,注重有用、適用、綜合、配套,統籌建設、使用與管理,加快構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鼓勵各地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自主制定富有特色的地方實施辦法,健全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立足實際,注重實效,做好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的規劃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制播能力和發射(監測)臺、衛星地球站、直播衛星平臺的承載能力。建設國家和地方應急廣播體系。探索農村電影放映長效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或捐助公共文化設施設備。

  (二)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用。統籌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和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避免重復建設。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普普法、體育健身等資源,建設鄉鎮(街道)、村(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設施。合理利用歷史街區、民宅村落、閒置廠房等,興辦公共文化項目。以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三)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作機制。推動各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産品服務供給。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模式,明確由基層選定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健全配送網路。推進數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開發和提供適合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評價,探索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

  (四)推動老少邊貧地區公共文化跨越發展。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結合,實施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少數民族語言頻率頻道和涉農節目建設。為貧困地區配備或更新多功能流動文化服務車。支援少數民族電影事業發展。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建立健全“結對子、種文化”工作機制。

  七、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現代文化産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産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促進文化産品和要素在全國範圍內合理流動,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産業有機融合,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提高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效益。

  (一)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發展骨幹文化企業,推動産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重組,推動跨所有制並購重組。以黨報黨刊所屬非時政類報刊、實力雄厚的行業報刊為龍頭整合報刊資源,對長期經營困難的新聞出版單位實行關停並轉。降低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支援“專、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二)推進文化市場建設。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快文化産品市場建設,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文化市場業態,發展電子票務、電影院線、演出院線、網路書店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健全文化要素市場,完善文化資産評估體系。創新文化投融資體制,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推動資産證券化。加強文化消費場所建設,開發新型文化消費金融服務模式。發展文化旅遊,擴大休閒娛樂消費。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市場。加強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規範出版物市場價格行為。加強文化行業組織建設,發展文化仲介服務。規範文化産業統計。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深入開展“掃黃打非”。

  (三)優化文化産業結構佈局。加快發展網路視聽、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創意設計、3D和巨幕電影等新興産業,推動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工藝美術、印刷複製、廣告服務、文化娛樂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鼓勵演出、娛樂、藝術品展覽等傳統業態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加強重點文化産業帶建設。發掘城市文化資源,推進城市文化中心建設。支援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文化産業。

  (四)強化文化科技支撐。落實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有關要求,通過優化整合後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援符合條件的文化科技項目。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型文化業態。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推動“三網融合”。制定文化産業領域技術標準,深入推進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依託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加強文化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文化核心技術裝備製造水準。加強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採集、保存和應用。

  八、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挖掘和創新發展。系統梳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時代影響,闡明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推動文博單位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産品。

  (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中華文化基因校園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書音像版權資源共用。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普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鼓勵媒體開辦主題專欄、節目。利用網際網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路傳播。加強語言文字研究和資訊化開發應用,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三)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大力強化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強世界文化遺産、文物保護單位、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要工業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等珍貴遺産資源保護,推動遺産資源合理利用。加強館藏文物保護和修復。建立健全國家文物督察制度,完善文物登錄製度。規範文物流通市場,加大非法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力度。加強考古發掘和整理研究。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支援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展示、傳習場所建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

  (四)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的研究整理,對瀕危技藝、珍貴實物資料進行搶救性保護。扶持民族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規範和支援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五)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挖掘技術與文化雙重價值。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運用現代設計改進傳統工藝,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

  九、提高文化開放水準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統籌對外文化交流、傳播和貿易,創新方式方法,講述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使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上不斷樹立和閃亮起來。

  (一)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加強項目實施效果評估。建設國家新聞發佈平臺。推動理論創新、學術創新和表達創新,把話語體系建設研究成果轉化為外宣工作資源,在國際上推動形成正確的中國觀。

  (二)擴大文化交流合作。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深化政府間文化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推進國際漢學交流和中外智庫合作。支援民間力量參與對外文化交流,發揮海外僑胞的積極作用。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建設。擴大與海外青少年文化交流。加強與港澳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三)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培育對外文化貿易主體,鼓勵和引導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參與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加大內容創新力度,打造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穩定傳統優勢文化産品出口,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等新興貿易方式,提高數字文化産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文化裝備製造技術標準走出去。支援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國園林、中國武術等走出去。大力發展文化服務外包。鼓勵各類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投資合作,建設國際行銷網路,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産規模。支援文化企業參加重要國際性文化節展。

  (四)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有益文化成果、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和有益做法經驗。吸引外商投資我國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産業領域,推動文化産業領域有序開放,提升引進外資品質和水準。鼓勵文化單位同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學習先進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展智慧財産權保護國際合作。

  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

  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把握文化創作生産傳播特點,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制度創新,構建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發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一)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正確處理黨委、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機制。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強文化産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加快完善文化生産經營機制,提高市場開發和行銷能力。引導非公有資本有序進入、規範經營,鼓勵社會各方面參與文化創業。科學區分文化建設項目類型,可以産業化、市場化方式運作的以産業化、市場化方式運作。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運營。加強文化領域重要基礎性制度研究和評估,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文化立法進程,強化文化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抓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網路安全法、電影産業促進法等法律的實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賦予文化企事業單位更多的法人自主權。健全網際網路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際網路文化管理法規制度建設,完善有關管理工作聯動機制。健全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機制。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理順執法機構與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關係,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推進文化類社會組織和行業自律建設,深化文聯、作協、記協改革。

  (三)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明確不同單位的功能定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經費保障等制度改革,加強績效評估考核。推動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加大對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等主流媒體扶持力度,加強內部管理,嚴格實行采編與經營分開,規範經營活動。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四)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科學設置內部組織結構,強化經營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完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社會效益的具體評價標準,建立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掛鉤的績效考核制度。推動黨政部門逐步與所屬文化企業脫鉤,理順主管主辦單位與出資人機構關係。

  十一、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設,全面提高能力素質,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文化人才隊伍。

  (一)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選好配強宣傳思想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做到講政治、強黨性、敢擔當、勇創新、嚴律己。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文藝觀教育,開展分層分類培訓。深入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等主題實踐活動。

  (二)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加強領軍人才建設,建立健全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度,培養集聚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大家、藝術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強新聞出版傳媒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實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壯大公共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隊伍。加強文化産業投資運營、文化企業管理、媒體融合發展、網路資訊服務等方面複合型人才、緊缺人才培養,多渠道引進海外優秀文化人才。

  (三)加強基層宣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解決基層宣傳文化單位人員配備、基本待遇、工作條件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表彰長期堅守基層、業績突出的先進工作者,建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打造專兼結合的基層工作隊伍,扶持民間文藝社團、業餘隊伍,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各類文化活動骨幹。強化職業院校文化藝術類專業建設,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深入推進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創建活動。加強西部及邊疆地區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鼓勵社會各方面人士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基層文化活動。

  十二、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

  加大政策創新和執行力度,進一步健全文化經濟政策體系,增強針對性、拓展覆蓋面,更好地發揮引導激勵和兜底保障作用,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加強財政保障。完善公共財政文化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援文化發展改革。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文化領域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地方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體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落實對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設項目取消縣以下(含縣)以及西部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的政策。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繼續設立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整合設立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中央和地方設立文藝創作專項資金或基金。創新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大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投入,補充企業資本金。省屬重點文化企業,經省級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可免繳國有資本收益。建立財政文化預算安排與資金績效評價結果掛鉤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原創劇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著力扶持文藝院團發展改革。

  (二)落實和完善文化稅收政策。落實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以及支援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電影、動漫、出版發行等文化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實支援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相關政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經營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文化産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督察,推動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更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三)發展文化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文化金融産品。支援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直接融資,支援上市文化企業利用資本市場並購重組。規範引導面向文化領域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發展。完善文化金融仲介服務體系,促進文化金融對接。探索開展無形資産抵押、質押貸款業務。鼓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産品。

  (四)健全文化貿易促進政策。簡化文化出口行政審批流程,清理規範出口環節經營性服務和收費,推進文化貿易投資外匯管理便利化,提高海關通關便利化。加強對外文化貿易公共資訊服務,分領域、分國別發佈國外文化市場動態和文化産業政策資訊。支援開展涉外智慧財産權維權工作。

  (五)加強文化建設用地保障。將文化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範圍內,優先保證重要公益性文化設施和文化産業設施、項目用地。修改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完善文化設施用地類型,增加建設用地混合使用要求,保障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劃和建設相應的文化體育設施。鼓勵將城市轉型中退出的工業用地根據相關規劃優先用於發展文化産業。

  十三、組織實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的重要意義,把本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準、衡量發展品質和考核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貫徹實施,力戒形式主義。要牢牢把握文化發展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動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中央網信辦、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根據本規劃綱要,抓緊制定本領域的專項規劃,報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後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稅務總局等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落實有關政策,做好各項重點工程的實施和保障。中央文史館、國務院參事室等相關部門要積極發揮作用。各地要結合實際,編制好本地區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推動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