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開始辦理農業保險業務,在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民利益上發揮了積極作用。1月1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時,要求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更好服務農業生産。半月談記者在多個農業大縣採訪了解到,當前農業保險業務出現萎縮,一些散戶農民想參保卻並不容易,種糧大戶則普遍反映保額低,農業保險“難保險”。
參保率低與部分參保難並存
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全縣耕地面積達118萬畝,全年糧食總産量85萬噸左右。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平的農業保險業務量已連續多年維持低位。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農業保險參保率低是多地的共性問題。中原農險公司蘭考支公司經理代焱説,蘭考全縣玉米種植面積70萬畝,在其公司參保8萬畝;全縣小麥種植90萬畝,參保9萬畝;全縣200多家種糧大戶,參保4戶。
一方面農業保險參保率低,另一方面一些散戶農民想參保卻並非易事。記者採訪多家保險公司了解到,由於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投保農民的資訊需鄉鎮政府、村幹部逐一核對,加之保險公司相關業務人員缺乏,因此相關業務一半都是通過村委會集中入保,不接受散戶入保。
“保險公司和村幹部合作投保的模式容易滋生腐敗。”一位基層農業保險公司負責人説,村幹部私自墊付村民的投保保費後,通過與保險公司合謀,就能一起騙取國家補貼。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