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兩會特稿:以“工匠精神”鑄就“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新輝煌

2017年03月02日 15:42:37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原標題:勠力同心 砥礪前行 以“工匠精神”鑄就“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新輝煌——專訪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長毛力提滿蘇爾

  又一個春天來臨,江河奔涌,草木復蘇。

  雅魯藏布江的冰融化,

  桃李漫山待日開,

  春耕第一犁就要劃下,

  這是追夢的時節,更是衝刺的時節。

  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只剩下最後四年,“十三五”時期是西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加快補上教育短板的關鍵時期。西藏教育整體發展水準及主要指標到2020年能否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已經到了全面衝刺的關鍵一步。

  善弈者謀勢。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長毛力提滿蘇爾

  據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長毛力提滿蘇爾介紹,為加快西藏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教育是爭奪下一代的靈魂工程”,“改變藏區面貌,根本要靠教育” “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點加強以數理化學科為主的內地教師進藏支教”。俞正聲主席指示,每年選派800名教師進藏支教、組織400名教師到內地培訓。在借鑒以往對口教育援藏經驗的基礎上,國家作出了“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今,這一新理念,正引領西藏教育行穩致遠。

  戰略思維:立足實際謀篇佈局

  現年44歲的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校長鄒四雄最近幸福感爆棚。聽課100多節,座談600余人,讓這位來自內地的骨幹教師做到了摸實情,接地氣。他提出的“全封閉、高強度、半軍事化科學管理”和“降難度、低起點、強訓練、抓反覆”等教學策略,讓高三學生的整體成績有了大幅度上升。

  北京援藏教師楊士森利用週末時間在一個學期內走訪了13個學生家庭,通過各種形式與班裏每個學生家長單獨溝通學生成長、發展情況,孩子們喜歡叫他“尼瑪老師”,因為他像太陽一樣照亮心靈……

  教育品質提高關鍵在教師,建立一支教學水準高的教師隊伍是西藏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提高對口援藏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圍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教育援藏工作的再次部署,教育部積極協調對口支援省市,協商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正式開始實施‘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毛力提司長介紹道,“‘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著重解決的是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同時建立西藏受援學校與內地學校共用優質教育資源的常態化機制,輻射帶動西藏縣、鄉中小學校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西藏基礎教育品質。”

  補上西藏教育短板、全面提升西藏雙語教育教學品質、促進教育公平,一場立足西藏現實、穩紮穩打的民生戰役開啟了。

  創新思維:開啟新時期教育援藏新模式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國家有關部委和兄弟省市採取定期輪換的辦法先後派出大批教師支援西藏,建立了第一所中學、第一所中等師範學校、第一所大學;

  1985年,中央決定在內地開辦西藏班;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對口支援、定期輪換、分片負責”的援藏方針……

  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為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著青春和智慧。

  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教育落後局面,“組團式”教育援藏的決定,開啟了教育援藏工作的新篇章。

  毛力提滿蘇爾司長介紹,無論從規模、組織,還是經費投入,“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都開創了很多第一次。一次性選派800名左右專任教師進藏支教,並且工作時間持續三年,同時400名教師出藏培訓,培訓一年,在選派進藏支教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成建制地選派專任教師赴藏支教,部署自上而下,週密聯動組織,以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為示範、援藏省市學校為主體,選派數理化為主的緊缺學科教師,這是第一次;對口支援省市和直屬高校從援藏經費中安排專門經費,用於支援“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這也是第一次。

  我們共同期待的,是推動西藏教育水準實現跨越式提升、革命性改變。

  責任意識:紮根雪域育桃李是人生的必選項

  “從你的心中抽絲織成布帛,仿佛你的愛者要來穿此衣裳;

  熱情地改造房屋,仿佛你的愛者要住在其中;

  溫存地播種,歡樂地收刈,仿佛你的愛者要來吃這産物;

  用你自己靈魂的氣息,來充滿你所製造的一切。”

  也許,這群可愛的人,註定會選擇站在最高處講述最美的故事。

  “他們業務精良、作風過硬、事業心和責任感強,他們具備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能力,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始終對受援學校懷有一種欣賞的眼光和負責任的態度。”毛力提司長説,“他們用一堂堂課,一次次家訪,一份份成績單,生動詮釋著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高原缺氧和身體不適的困難,需要馬上進入工作角色,進入教學管理一線,承擔大量的教學管理任務,教學伊始的不銜接不適應……對於志在“授人以漁”的援藏教師們來講,解決的辦法總會比問題多。通過與受援學校師生廣泛座談交流、與學生和家長交流、隨堂聽課等多種方式,調整思路方法,他們快速進入教學狀態。

  同時,“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師們也深深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一定要有一個積累和逐步提高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就這樣,他們如工匠一樣執著、一樣追求卓越,日復一日地精心打造著“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

  機遇意識:讓西藏成為援藏教師的第二個“家”

  “我們出發前已做好了吃苦的思想準備,但到崗後感覺就像到了第二個‘家’”,這是“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師到崗後説的最多的一句話。

  無疑,“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是提高西藏自治區教育事業水準的重要平臺,是一項惠及西藏各族幹部群眾的重大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十三五”時期要緊緊抓住的重大機遇。

  西藏自治區對於這項工程重大意義的認識可謂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專門下發文件,安排資金2億多元,新建“組團式”援藏教師週轉房800多套,建築面積5.8萬多平方米;受援學校制定詳細接待、安置方案;傢具、家電、廚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配備;完善各項激勵政策措施,將援藏教育人才納入援藏幹部人才管理範圍,建立績效考核評估機制……”説起西藏當地對“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各項保障工作,毛力提司長滔滔不絕地一一列舉,“西藏自治區不遺餘力地投入、精心全面地安排,最大限度滿足援藏教師需求,就是要努力形成推進‘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強大合力,讓援藏教師能夠安心、熱心、舒心、精心從教。”

  以心換心,以愛博愛。

  來自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首批“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師王文成今年55歲,他現在每天堅持健步走,他説只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在西藏生活好、服務好。

  天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祖鳳國現任拉薩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他與妻子駕駛私家車幾千公里到達拉薩,就是想為西藏,為他們的第二個“家”做點什麼。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奉獻。

  問題導向:以外力促內力形成合力成果初顯

  胸中有丘壑,吐納百萬兵。

  推進“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全面提升西藏教育的清晰藍圖已經繪就。

  據毛力提司長介紹,按照“合理、可實現、可持續”的原則,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援藏省市學校每年選派800名左右教師(包括專任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每10-50名教師組成1個團隊集中對口支援1所中小學,“十三五”期間共計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學。同時,每年從西藏幼兒園、中小學校、中職學校選派骨幹教師、校長(園長)和學校管理幹部400人,到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學校和對口援藏省市學校集中培訓。

  如今,2016年“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選派和培訓的既定“小目標”已經實現。2016年4月份,88名教育管理人員先期入藏,進行調研和摸清情況,做好專任教師入藏工作;9月份秋季學期開學,799名教師和管理人員到位到崗,410名西藏教師出藏赴內地跟崗培訓。

  同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重點加強以數理化學科為主的內地教師進藏支教的指示,“組團式”教育援藏從方案制定開始,就把加強數理化學科的內地教師進藏支教作為選派的重點。“在2016年已經選派的799名教師中,理科專任教師佔比達68%,在未來的選派中,教育部將指導對口支援省市和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繼續提高理科教師比例,”毛力提司長介紹道。

  注入新鮮的血液,激活“造血”功能,西藏教育更加煥發生機和活力。

  教育管理人員把新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到受援學校,幫助受援學校初步研究制定了發展定位和思路,幫助完善管理制度。專任教師與當地教師“結對子”,協調與內地學校建立“手拉手”幫扶關係,形成了“一對一”“一對多”的結對幫扶關係。不少學校還通過網路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用,真正實現了管理水準和教學品質 “兩翼齊飛”。

  面對“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取得的成效,毛力提司長説,“教育是個慢活兒,我們一定要遵循教育的規律。下一步,我們一定要再加強調研,走到學校和老師們中去,走到學生中去,聽聽他們的意見建議。這是我們的一項任務,既然做了,就要按照要求把它完成好。”

  立德樹人,正是需要各方都有這樣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需要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滿懷一顆“匠心”,以“工匠精神”讓每一個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不負重托,不負期望。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所以,你來了!”

  “所以,你們來了!”

  你們跨越萬里,不輟躬耕,

  所以西藏教育發展蹄疾步穩;

  你們春風化雨,桃李競艷,

  所以西藏教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於是,你們堅守在“老西藏”戰鬥過的地方,

  於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西藏網 文/吳建穎)

[責任編輯:李帥]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