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軍隊改革大幕拉啟後,戰區成立一週年的日子。一年來,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引領下,戰區的“四梁八柱”已構建完成,每個第一代戰區人也都經歷了從一塊好鋼,鍛造成一顆合格螺絲釘的過程,這一年的磨礪,幾乎每一個戰區人都有一大堆故事要講。春節前,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中部戰區,來到一位普通的參謀軍官身邊。
他叫程先啟,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處長,開過飛機、當過作戰參謀,戰區成立之初,一聲召喚,又走進中部戰區的序列。借著這盤番茄炒雞蛋,程先啟通俗地給記者解釋了戰區聯合作戰指揮聯合的原理——
如果三個雞蛋放在一個碗裏,這是初步的聯合;如果把三個雞蛋打在一個碗裏,這是有限的聯合;如果把它打在一個碗裏用筷子充分地攪拌以後,這就是我們説的深度的聯合。
而程先啟的妻子卻告訴記者,像這樣三口之家的團圓飯,這一年來簡直屈指可數,雖然都在北京,身處同城,卻經常不見丈夫的身影。
像程先啟這樣的第一代戰區人,這一年以來每天到底在忙些什麼,這樣的疑問也讓記者産生了好奇。這裡是中部戰區的聯指中心,也是程先啟工作的地方,與外邊的節日氣氛有所不同,這裡的實戰氛圍依然濃厚,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研究性聯合作戰指揮演練。
通過資訊網路,戰區陸軍、空軍、火箭軍等軍種指揮所異地同步展開指揮作業。多維空間態勢不斷變化,資訊攻防、海空交戰同時上演,雖然這樣的演習不帶實兵實裝,不見炮火硝煙,其中卻蘊含著調動千兵萬馬的大文章。
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局副局長王同保:我們戰區就是鑽研打仗的,就是為了聯合作戰指揮而生的,我們通過演練,讓他們走出軍種、融入戰區的理念,既要外化于形,更要內化於心。
要想實現這一理念,用程先啟的話説,就是要先往腦子裏裝東西。
被選入戰區工作的,可以説都是各軍兵種部隊的佼佼者,但來到戰區,人人面臨的是自我清零,從專才到通才,程先啟説這個蛻變過程很痛苦。
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參謀劉鋒:當時感覺壓力很大,當時聽説考試要考8個小時,我們都感覺可能8小時不夠用。事實證明,在8小時這個時間之內,還是標的(不理想),不説漏洞百齣,只能説是算及格水準。
求不來芭蕉扇,就過不了火焰山。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程先啟和他的同事已經能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一幅詳實準確的標圖作業。基本技能過硬了還不夠,在中部戰區,人人都知道這裡有一個愛提問題的指揮官。要想過關,腦袋裏不存點幹貨根本不行。
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處長程先啟:首長現場出問題,下面還帶著部隊,如果把你抽起來你要不會覺得特別丟人,問到航母構造的時候問的並不是海軍的,沒有軍種之分,他覺得這個問題你應該知道的他就會點你,壓力特別大的時候經常會有。
這樣的壓力還來自固有軍種指揮思維和戰區聯合作戰理念的差距。來到戰區之初,一份作戰方案的擬制甚至讓程先啟對自己的選擇産生了懷疑。
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參謀張曉星:連續奮鬥,處長他因為作為主要的負責人,連續3、4個晚上都沒有合過眼,坐在椅子上就能睡著,我們感覺也像脫了層皮一樣。
然而付出和回報優勢並不一定成正比。程先啟所在的處室主要負責空中行動的協調指揮,在聯合作戰的背景下,對其他軍種知識上的“短板”,讓這套作戰方案幾次被打了回來。這位曾經是空軍機關“大拿”的優秀處長也因此寢食難安。用程先啟的話説,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什麼亂七八糟的事都想,甚至第一次對自己的抉擇産生了懷疑。
種種質疑,程先啟從起床的那一刻起就拋到腦後,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每一位戰區人都找準了自己定位。程先啟説,迎難而上,這是職業軍人特有的素質。最終,一套成熟的聯合作戰方案終於出爐,成為戰區未來作戰決策的重要依據。新春伊始,程先啟所在的處也被評為了“聯合作戰指揮能力建設先進單位”。一年來,戰區通過天天練、周周學、月月考,特別是通過開展聯合大講堂,有效提高了戰區的聯合作戰指揮能力。
在這個大院裏,幾乎每個第一代戰區人,都能講出屬於自己的成長經歷。程先啟告訴記者,單從食堂用餐中就能看出戰區人思想意識上的轉變。
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某處處長程先啟:剛開始來的時候海軍的人跟海軍的人坐在一塊吃飯,空軍的人跟空軍的人坐在一塊吃飯,後來大家的都熟悉以後,海軍、空軍、陸軍都坐在一個桌子上,平時談談工作也好、聊天也好,大家都融在一塊了,這是從表像上就能看出來確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但是,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指揮,程先啟説他們依然在路上。因為真正意義上的聯合指揮需要長時間的實踐摸索,然後不斷完善。
戰區一年,第一代戰區人都在忙些什麼?記者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們在用時不我待的改革創新精神充實自己;在以忠誠人民的衛士情懷恪盡職守;在用開創者的使命感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新春佳節,駐守萬里邊海防的軍人為祖國站崗放哨,您也許不知道,作為部隊行動的“大腦”,在戰區聯指中心,還有一群不分晝夜值班的軍人,他們片刻不歇地注視著祖國的領土、領海、領空,調動指揮千軍萬馬,守護著國家的安寧。(央視記者:李昊 李迎新 李玉忠 馬加達)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