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對中國文藝工作者提四點囑託: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

2016年12月01日 15:50: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字號: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就文化的地位作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昨日,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四點囑託,深刻分析了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新時期加強文藝工作、推進文藝事業的綱領性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國防大學教授顏曉峰等多位學者在接受中國共産黨新聞網記者採訪時指出,習總書記的講話精闢地闡明瞭文藝創作與民族傳統文化、文藝創作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係。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遠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

  堅定自信、展示力量:讓中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自信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讓中國的作品在創新性發展中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為何要堅持文化自信?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總書記用“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價值支撐。中國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精微的動力,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自豪。”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告訴記者,中華民族長期發展歷經坎坷卻又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認為,所謂“更基礎”,表明文化自信是支撐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和前提;所謂“更廣泛”,表明文化自信具備寬廣感人的力量;所謂“更深厚”,表明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基因和血脈之中,連接著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寄寓著人民的選擇與意願。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總書記此次講話,不僅重提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特性,更是將文化自信視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了文化自信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李宗桂認為,中華文化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獨特標識。我們應當堅定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作品的産生,源於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不忘本來,面向未來,是文藝創作和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應有取向,是民族特質的必然要求。沒有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沒有文化自覺意識,沒有文化自信理念,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

  不忘初心、服務人民: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

  引領時代風氣,文藝不能迷失價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藝不能遠離人民生活。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新的歷史時代,“為人民大眾”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價值底色。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文藝與人民的關係,重申文藝創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藝發展的人民坐標,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文藝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民日報評論員分析認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

  “關在象牙塔裏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習總書記此次講話,再次強調了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提出“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態度;以高於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能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文藝工作的根本原則。”國防大學教授顏曉峰向記者談到,習總書記的講話進一步回答了文藝工作怎樣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其中包含著許多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其中,文藝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人民,道出了文藝方法的真諦;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指出了文藝創作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表明瞭人民導向的豐富多樣性;史詩是人民創造的,堅持了文藝生産的唯物史觀。

  中央黨校教授劉余莉向記者講到,習總書記的講話可以説真正抓住了文化的本質。她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藝作品影響著人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精神追求,直接或間接地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關係到民族的榮辱禍福。

  正如人民日報今日刊發的社論指出,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我們的作品才會在人民中傳之久遠。

  堅守理想、勇於創新: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兩年前,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對文藝作品以中國精神鑄就民族之魂寄予的深情期待,讓文藝工作者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時隔兩年,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提出四點囑託:“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並向文藝工作者提出希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

  李宗桂告訴記者,創造向上向善的作品,引導社會崇德向善,是文藝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惡醜,反對低俗庸俗惡俗,追求崇高的價值和境界,凝聚人心整合價值,通過在為國為民的事業中立德立言而立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必然路徑。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如果能夠認真按照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去做,我們的文藝就大有希望。

  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裏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偉大的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創作生産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品質,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傑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談及文藝作品,習總書記認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

  顏曉峰告訴記者,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新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正確處理把握好文藝發展的重大關係,把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市場導向與藝術導向、集體創作與藝術個性等方面的關係,不負時代、不負使命,開創文學藝術發展的嶄新局面。

  “習總書記的講話提出的四點希望,傳遞了衡量中國風格的文藝成果,必須是滿足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的作品;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的作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談到,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文化經受住了西方文化諸多考驗,這説明中國文藝主流始終不在功利方面沉迷。面對世界文化市場的物欲橫流、文化多元的背景,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永遠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和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

  (責編:萬鵬、謝磊)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