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經濟信心]創業企業調查報告發佈:創新創業氛圍濃 企業發展後勁足

2016年10月31日 13:45:16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核心提示:《創業企業調查報告》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共同編制,報告全面聚焦我國創業企業的成長現狀及現實存在的問題。本期報告(2016一期)隨機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西安等6個城市抽取了1006個樣本,涵蓋資訊技術、軟體和專業技術服務3個行業。透過本期報告,讀者不僅可以客觀了解當前創業企業的發展水準、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也能看到現階段我國創業者的整體水準、精神面貌,還能獲悉相關國家政策的實施效果和落實情況。報告為創業企業臨摹了一幅自畫像,也為讀者深入認識創業形勢提供了一個窗口——

  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共同編制的《創業企業調查報告》今日發佈。從調查樣本的抽樣結果來看,大多數企業屬於中小企業,樣本企業2015年銷售收入加權平均值為591.2萬元,93.2%的企業員工人數小于100人。

  多數創業者並非“商二代”

  不同城市創始人的個體特徵、教育背景、社會關係存在較大差異,大多數創業者父母屬於工薪階層

  調查顯示,創業者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分佈具有明顯的倒U形特點。82.5%的企業創始人為男性,在六個城市中深圳女性創業者比例接近25%,明顯高於其他城市。通常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和資源增多,創業的可能性逐漸增大,然而年齡過大,機會成本和不確定性增大,創業的意願將下降。創業者年齡分佈相對集中,調查企業創業者的年齡區間為25至59歲,其中78.1%的創始人年齡超過35歲,平均年齡為43.6歲,中青年是創業的主力軍。

  教育程度調查結果並不支援受教育程度越高創業可能越大的觀點,88.5%的創業者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其中59.6%的創業者最高學歷為大學本科,僅有6.1%的創業者接受過研究生以上教育,創業與受教育年限並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行業比較而言,資訊技術行業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創業者的比重達到90.1%,分別比軟體和專業技術服務行業高出5.1和3.0個百分點。同時,調查顯示海外學習經歷與創業的關聯程度較弱,僅有23.6%的創業者有海外經歷。

  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職業類型對創業影響更為突出。調查顯示,83.4%的創業者父親和83.6%的創業者母親都接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重分別達到23.1%和29.4%,考慮到創業者的年齡結構,創業者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已經處於較高水準。關於創業者父母職業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創業者父母屬於工薪階層,創業者父母為企業家的比重不足5%,大多數創業者並非“商二代”。由此可見,創業不具備明顯的傳承性。

  性格特徵是決定創業的內在因素,通常認為外向、自信、有追求、敢於冒險是創業者共同性格特點。調查顯示,97.8%的中層管理人員對企業創始人評價“具有抱負”,對創始人評價“具有遠大抱負”的比重接近40%,具有美好夢想和自我價值實現是創業的重要條件。但在創業者自我評價中,45.6%的創業者將“願意與他人合作”作為自己最主要性格特點,分別比“渴望表現自我”和“擁有冒險精神”高出33.9和34.1個百分點。這一方面體現出團隊合作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部分説明創業者更加趨於理性。

  資金是主要制約因素

  創業往往面臨多方壓力和因素制約,缺少資金和合作夥伴是創業最為主要的制約因素

  缺少資金和合作夥伴在各種因素困難度排名中名列前茅。調查數據顯示,21.3%的創業者將“資金約束”作為創業時面臨的最主要困難,19.4%的創業者將“資金約束”列為困難因素的第三位,“資金約束”作為困難度排序前三位的佔比總計達到47.9%,將“缺少合作夥伴”列為第一和第三的創業者比重分別為18.20%和19.84%,列為前三位的比重總計為47.1%。穩定的合作關係是創業的基本條件,信任關係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在加強資金支援的同時,信用體系、資訊交流機制、創業溝通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對於推動創業具有重要意義。

  創意和風險因素也對創業構成了一定的制約,分別有17.18%、14.13%、12.8%的創業者將“缺乏創意”“創業概念容易被模倣”“風險問題”列為制約創業的首要因素。現代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單純的資金投入已經無法滿足創業的要求,創業對創意的依賴性更強,創新和創業互補關係更加突出,正在趨於融合。創新和創意更多來自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在創意來源的調查中,與市場機會相關的“發現了新的市場機會”“類似創意首先出現在其他國家並取得成功”“政府政策的變化帶來的機會”均是産品和服務創意最主要來源。

  相比較而言,家庭和制度因素對於創業制約較小。將家庭因素排在前三名的創業者比重為33.3%,創業不僅面臨政策壁壘和制度壁壘明顯減少,而且越來越得到家庭成員的認可,一方面體現了社會對創業的認知程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創業氛圍逐漸形成。

  由於發展階段和行業特點不同,創業制約因素也展現出一定的區域和行業差異。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資金約束更為突出,資訊技術行業對創意的要求更高,專業技術服務行業創業者對風險因素更為敏感。

  儘管企業普遍認為智慧財産權保護對於創業相當重要,但擁有智慧財産權並非創業的關鍵。在調查中,63.5%的創業者並不認為擁有智慧財産權是創業的關鍵因素,65%的企業創始人和合夥人不是智慧財産權的發明人或作者,56.6%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不是智慧財産權的所有人。

  運營績效不容樂觀

  企業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創業初期仍處於積累階段,超過四成的企業沒有利潤,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市場佔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競爭地位和盈利能力,創業企業基本屬於地區性的企業,有待開拓新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創業企業的市場平均份額中本省份市場的佔59.01%,大陸其他省份的市場份額佔36.72%,港澳臺市場份額和國際市場份額僅為2.39%和1.87%。

  創業初期企業贏利能力較弱,部分企業很難獲得利潤。43.2%的企業2015年利潤為0%或處於虧損狀態,在三個行業中軟體行業最為突出,利潤率低於0%的企業比重達到了45.9%。2016年一季度,企業利潤狀況有所好轉,但仍有33.4%的企業利潤率低於0%。經營狀況不佳,加之發展迅速,創業企業融資意願較強,66.0%的企業曾尋求“天使投資人”的資金支援,尋求過風險資本融資的企業比重更高,達到77.1%。

  綜合來看,創業企業對經營狀況滿意度較低。45.7%的企業認為目前經營狀況一般,34.7%的企業對目前經營狀況不滿意,9.4%的企業對經營狀況非常不滿意,對經營狀況滿意的企業不足10%,企業經營狀況亟需改善。經營狀況滿意度的行業差異整體較小,資訊技術行業企業滿意程度略高於軟體和專業技術服務行業。

  發展潛力良好

  雖然創業初期企業整體經營狀況欠佳,但從市場潛力、研發潛力、人力資源潛力等角度分析,則呈現出較大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態勢明顯。2015年,57.8%的企業銷售收入實現了正增長,38.5%的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超過30%,52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率超過100%;2016年一季度,銷售收入實現正增長的比重達到82.6%,59.2%的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超過30%,182家企業增長率超過100%。2015年,59.5%的企業利潤總額為正增長,34家企業利潤總額增長率超過100%;2016年一季度,65.4%的企業利潤實現正增長,115家企業利潤增長1倍以上。

  員工人數增長迅速,人力資源潛力較大。2015年,66.4%的企業員工人數增加,43.7%的企業員工人數增長率超過30%。總體上看,創業企業員工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較高。66.1%的企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比例超過50%,其中45.1%的企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的比例超過80%。就職稱結構而言,45.8%的樣本企業中高級技術職稱人數佔比超過5%。人員結構行業差異較小,3個行業均顯示出良好的人力資源潛力。相比較而言,專業技術服務行業企業本科以上學歷員工的比例略低於資訊技術和軟體行業。

  創業企業具有較強的自主研發意願和良好的研發潛力。總體來看,創業企業擁有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比重較低。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61.75%、75.2%和68.0%的企業尚未擁有專利、發明專利和企業標準。專利和標準水準低與企業發展階段有關,創新投入轉化為創新産出具有一定時滯性,從而影響了調查企業的創新産出效益評價。但另一方面,創業企業的研發經費整體水準明顯呈正增長。2015年,71.4%的企業研發經費實現增長,29.7%的企業的研發經費增長率超過30%;2016年一季度,73.2%的企業研發經費同比增長,43.2%的企業研發經費增長率超過30%。

  創業企業對我國未來經濟環境具有信心。關於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形勢評價調查中,54.5%的企業對未來我國經濟形勢持樂觀態度,10.2%的企業對未來經濟形勢評價為“很好”。

  政策效果有待發揮

  超過半數的企業肯定了地方政府對中央“雙創”政策的落實,但對於具體的創新政策、財政支援政策、稅收支援政策的實施效果評價欠佳,相關政策的覆蓋面和支援力度均有待提高

  “雙創”戰略提出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創業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發展新型創業服務平臺;2015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對“雙創”支援進行全面部署。從調查結果來看,政策實施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創業平臺支援效果欠佳,創業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接近60%的企業認為創業平臺支援效果評價“一般”,25.0%的企業認為創業平臺支援效果“不顯著”,僅有15.3%企業認為創業平臺支援效果較好。企業對基礎設施的評價明顯好于創業平臺,35.5%的企業對基礎設施完備程度給予肯定,但超過一半的企業評價為“一般”,12.2%的企業則認為基礎設施“不完備”。區域之間存在一定反差,東部地區創業基礎設施條件完備程度較高,而中西部地區創業平臺支援效果相對較為顯著。

  “雙創”政策的效果還沒有充分發揮。雖然大多數企業認為地方政府快速落實了“雙創”政策,但獲得具體政策支援的比重較低。調查顯示,僅有12.3%、14.3%和14.2%的企業享受了科技資源共用服務、科技創新券的支援和政策採購的資金支援,68.5%的企業表示沒有享受到創業稅收優惠,對於相關政策支援效果和支援力度整體評價較低。此外,創新環境滿意程度較低。關於創新環境滿意度的調查顯示,46.6%的企業對目前創新環境不滿意,創新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專家點評】李平:讓政策落地生根 讓“雙創”釋放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創業浪潮: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的浪潮;第三次就是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新浪潮。

  與前兩次創新浪潮相比,本輪創業浪潮呈現出兩大新特點:“創新”和“眾創”。“雙創”首要在於“創”,與體制轉軌形成的創業不同,本輪創業是以經濟轉型、動力轉換為背景,更加強調創新在創業中的支撐作用,挖掘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推動“雙創”融合,既是“雙創”的邏輯起點,也是“雙創”政策的最終落腳點。所謂“眾創”主要體現在創業主體的多元化,與以往局限在某一階層的創業不同,本輪創業更加體現“眾”,包括“海歸”的回國創業、大科技公司管理和技術精英的離職創業、返鄉農民工的草根創業和大學生創業等多個層面,而且創業的主動性更強。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一是“雙創”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近兩年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圍繞“雙創”先後出臺了20多項指導性文件,推出了“網際網路+”11個領域行動計劃等政策舉措,打造匯集“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四眾”平臺,“雙創”政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極大地推動了創業創新高潮的蓬勃興起,使我國成為全球創業活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是“雙創”成果不斷涌現。在中央和地方“雙創”政策的指導下,社會公眾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創業創新蔚然成風,創業投資大幅增長,成為社會投資的新熱點。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超過1400萬戶,日均新增市場主體接近4萬戶,天使投資募集資金204億元,創業投資募集資金1996億元、投資案例數達到3400多個。

  三是創業的新動能不斷匯聚。雲計算、物聯網、3D列印、大數據等新技術産業化步伐加快,線上線下融合(O2O)、移動支付、個性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壯大,成為推動創業的重要動力。

  另一方面,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創業創新仍屬於發展“短板”,特別是,現實中具有高潛質、高成長性的創新型創業活動比例依然偏低,與日益高漲的創業熱潮形成劇烈反差。重數量、輕品質,創新性不足是當前我國“雙創”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此外,各地在“雙創”政策落實方面良莠不齊,政策支援效果還有待提高。只有切實落實“雙創”政策,讓“雙創”政策落地生根,積極鼓勵創新,才能推動“雙創”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才能使“雙創”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和增強發展新動力,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達到更高發展水準。

  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降低創業門檻和創業成本。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為“雙創”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激發創業的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精簡審批流程,簡化創業手續,打破地方、部門利益,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調動各層次人員的創業熱情。

  解決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讓“雙創”政策落地生根。根據中國科協2015年“雙創”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第三方評估報告,雖然全國不少地方政府部門貫徹落實“雙創”政策措施迅速,政策效果得到一定釋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部分地方在落實政策過程中出現求急、求快、求數量等現象,存在把數量當政績、掛牌子走形式等問題。推進“雙創”工作,不僅要解決決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要在遵循“雙創”規律基礎上,以創業者的切身感受衡量政策落實成效,讓“雙創”政策發揮應有效果。

  積極營造創新文化,培養企業家精神和全社會創新基因。積極營造崇尚創新、容忍失敗的社會創新文化,鼓勵社會成員創新活動,樹立尊重首創、對創新者寬容的社會氛圍,給予創新者提供良好的法規、政策保障和輿論導向,提高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積極鼓勵創新思想,打破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思維方式,進一步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培育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的生存土壤。著力培養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形成一大批具有寬廣視野、遠大抱負、重實業、重實幹、勇於創新的創業者群體,推動“雙創”活動的深入開展。(作者: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平)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