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如何用網際網路思維扶貧

2016年10月17日 13:45:43  來源:光明網
字號:    

  2016扶貧日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題,探討當前扶貧工作的成效與問題。

  這是我週日參加第二屆網際網路法治大會的時候,在會議舉辦地無意間發現了這個扶貧論壇。原本是兩個看上去毫無相關的論壇,但就是那麼一瞬間,我甚至認為,兩個論壇應當合併在一起舉辦,主題應當定義為用網際網路思維扶貧。

  為什麼有此一念?日前,我曾走訪了一些貧困地區,發現曾經貧困的地方,依賴當地民眾自身的頑強奮鬥,依賴於地方政府扶貧等公共政策的執行與落實,這些偏遠貧困的地方,正在發生著變化,變化不可謂不小,通了自來水,通了網路,農村電商的模式也在引進,鄉村道路硬化等等。

  但是,這些被當地作為扶貧政績和經驗誇誇其談的時候,從未做出一個坐標係的對比。相比于城市的生活,這些地方依然很貧困,相比于現代的節奏,這些地方依然很落後。如何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如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被稱之為扶貧目標的表述,只能通過扶貧工作的數字反應,而不能成為當地群眾生活的感受。

  這其中,如果要完全指責地方政府的工作不夠努力,或許有失公允。但他們的努力,並沒有給扶貧工作帶來質的飛躍。個中的原因,有時令他們都不解,甚至是委屈。但經過走訪調研發現,當地政府幹部的努力,只限于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和管理範疇之內進行。換言之,社會的貧困,是需要集全社會之力來共同攻克的,而非政府、個體等單方面的力量就能完成。

  於是,在與一些貧困地區的幹部交流時,我提出用網際網路思維去做扶貧工作。網際網路思維其實説得簡單一點,就是扶貧要有平臺意識。通過政府的公共政策吸引,構建一個政府、市場、社會都能互動、參與、協同的開放性服務體系平臺,構建一個惠民、利民、便民的開放服務體系平臺。這一開放平臺一旦形成,它所能覆蓋的範圍就不再僅僅只是以某項公共服務,而將擴大到整個社會公共事業的服務,甚至社會問題的個性化服務。

  在這一平臺上,政府、社會與公眾,可以點對點、面對面地連接起來,吸引盡可能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服務的供給。同樣,每個參與的主體之間,又因為各自的差異與互補,形成強大的化學反應,催生出新的公共服務。打破依照行政劃分的公共服務,吸納社會各種力量,共同為社會公共事業進行創新性服務。如此,每一個人民群眾,都將有可能得到全社會的服務與支援,如此何愁不能快速奔小康?

  當政府通過網際網路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構建的社會平臺,來進行扶貧的時候,不僅能夠通過精準扶貧實現貧困地區的收入增加,而且能夠通過社會資源的進入,轉變扶貧的思路導向,將過去以收入為指標的扶貧,轉變為以消費為指標的扶貧,進而基礎層面是通過刺激經濟發展、改善就業狀況、實施福利救濟等手段,改變當前貧困人群的生存狀態。

  要知道,這個社會,是以消費能力來定義人們的生活尊嚴的,一個人的消費能力不足,直接導致這個人將被主流社會所邊緣,自身的存在價值被降解。當被邊緣和缺失存在價值,則意味著一個沒有尊嚴的生活到來了,沒有安全的校車,享受不到好的教育,吃不到安全的食品,遇到不公沒有話語權,沒有健康的生活……

  十年前,網際網路可能是一種新生活的工具。但現在,網際網路就是生活,而非以工具身份存在。於是,如何用好網際網路思維進行扶貧,就要看政府如何解放思想了。(馬想斌)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