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煤價回升難撼中國去産能節奏(熱點聚焦))
最近,煤價上漲十分引人關注。為了確保煤炭穩定供應和相關企業平穩運作,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炭價格過快上漲的預案,並接連啟動了二級響應和一級響應機制,科學增加先進煤炭産能投放量。對於此舉是否意味著煤炭行業去産能節奏放緩,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新聞通氣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煤炭産能過剩、供大於求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煤炭去産能、控産量不僅信心不容動搖,力度也不能減弱。未來,各地區、各部門要堅定不移去産能,不能讓價格波動動搖去産能決心。
多重因素刺激上漲
今年3月以來,煤炭市場走出了一波明顯上漲的行情。以最新一期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為例,發熱量5500大卡/千克的動力煤報收于550—560元/噸,這一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38.75%。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煤炭供需關係改善,個別地區煤炭供應偏緊,既是前期去産能效果的直接體現,也是一些客觀因素影響的結果。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産量同比減少2.5億噸,下降10.2%;截至8月,原煤産量已經連續5個月同比降幅超過10%。與此同時,高溫少雨天氣因素促使火電用煤大幅增加、違法違規生産得到有效遏制、個別地區雨天鐵路斷道影響了部分煤礦運輸、嚴格治理超載等短期因素亦不容忽視。
針對當前煤炭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表示將通過適度微調政策,儘量使煤炭生産運輸流通和用戶各方利益兼顧,實現良性發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王煒瀚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煤炭這種大宗商品的價格更多受市場力量影響,因此短期價格波動及平抑市場的舉措都屬於正常現象,不應過度敏感、甚至借此懷疑中國去産能的必要性和決心。“煤炭去産能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過程,過急過緩都不好。這也是相關企業實現生存、轉型的重要條件。可以説,發改委的舉措和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示。
改革不會走“回頭路”
那麼,人們應如何看待“去産能”背景下的“增産量”現象呢?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的口子並沒有開,這表明目前增加産能只是較為靈活的措施,並未降低去産能的要求。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能源消費強度將有所回落,特別是隨著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煤炭的市場需求很難有絕對增長的空間。他舉例指出,目前全國各類煤礦産能總規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億噸,扣除凈進口2億噸,國內煤炭的市場空間僅在34—36億噸。“煤炭去産能控産量不僅信心不容動搖,力度也不能減弱。否則,煤炭價格有可能再度下滑,煤炭行業的脫困發展將難以實現。”該負責人強調。
“一方面,去産能並不是縮減産量那麼簡單,背後牽扯到煤炭資源利用、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涉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一些煤炭資源類企業開採難度日益增大、開採成本很高,已不符合經濟轉型方向,需要及時淘汰。”王煒瀚説,中國去産能不可能走“回頭路”,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如何立足相應的資源稟賦和能源結構,通過科技手段使之重新符合市場需要,進而探索出一條高效、綠色發展之路。
多措並舉加快“去産能”
曲折反覆不足懼,中國改革定力強。多位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儘管“去産能”在特定時點和個別領域會與“降成本”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牽制關係,但是更要看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五大任務在根本上的統一性和相輔相成。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金融危機以來的經驗事實表明,在全球經濟的持續低迷之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著眼點必須轉向以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為主線,以增加有效供給為目的的結構性改革上來。實際上,中國政府更看重這些創新對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政策的重心也必定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的創新。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改革的決心不會動搖,作為改革任務之一的去産能也無疑將保持定力。而就未來煤炭去産能的措施而言,集中使用壞賬準備金、加大核銷不良資産力度、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加強環保標準、加快煤炭資源利用途徑研發等則成為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共同建議。
與此同時,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和可喜的改革進展也讓世界進一步提升了對中國經濟的希望。9月以來,渣打銀行、巴克萊銀行、德國商業銀行、恒生銀行等多家海外機構紛紛上調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並指出中國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經濟增長動能正在改善,市場對人民幣、國企改革、去産能以及經濟再平衡的信心均有所增強。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