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紅色土地脫貧“長征”路上大步向前

2016年09月04日 17:00:02  來源:星辰線上
字號:    

  “長征路上奔小康”湖南站系列報道七

  (整個大革命期間,不到10萬人的桑植,先後有5萬多人參加革命,其中僅有據可查的革命烈士就達5000多人。)

  (賀龍橋是賀龍曾祖父首倡修建的,它是一座風雨橋。賀廷宰熱心公益事業,見玉泉河“奔流湍急,道路為梗”,行人十分不便,於是決定修橋。)

  星辰線上9月3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毛偉冬)這裡孕育了賀龍、廖漢生等一批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這裡是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這裡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的萬里長征出發地。桑植,被冠以“紅色土地、綠色家園”之稱,八十多年前,這片土地孕育出深厚的紅色基因,在波瀾壯闊的長征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如今,桑植人民又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向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進軍。

  (賀龍紀念館是經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國唯一系統展示賀龍生平業績的紀念館。)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團成員向賀龍銅像鞠躬致敬。)

  (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家喻戶曉。圖為紀念館內收藏的賀龍率鄉鄰好友劈鹽務局用過的菜刀。)

  (村民賀興勝的祖父賀文玷追隨賀龍鬧革命,不幸壯烈犧牲。)

  (圖為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賀帥故鄉 紅色土地 孕育無數革命烈士

  踏入這片紅色的土壤,記者立即被一座古樸的橋梁所吸引,黑瓦木梁、騎廊橫跨,顯得肅穆而厚重。牌匾上“賀龍橋”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宣示著這裡便是開國元帥賀龍的故鄉了。當地村民介紹,當年,賀龍刀劈芭茅溪鹽稅局以後,便是在這座橋頭成立桑植討袁民軍,被推為總指揮。

  1916年3月16日,賀龍約上21名青壯年,帶了1支火槍、3把馬刀、2把菜刀,深夜趕到芭茅溪,刀劈鹽局,繳獲12支槍,又打開倉庫把錢物和鹽巴分給群眾,這便是全國聞名的“兩把菜刀鬧革命”。從此賀龍拉起隊伍,開始了革命的一生。

  “賀龍元帥是桑植人民的驕傲,桑植人民是了不起的,當年革命的勝利是桑植戰士用血肉之軀奠定的。”當地村民賀興勝告訴記者,他的祖父賀文玷當年跟著賀龍鬧革命,28歲英勇戰死沙場。

  賀龍紀念館的講解員介紹,當年紅軍招兵時桑植人民親串親,友串友,鄰邀鄰,父帶子,子送父,妻送夫,呈現“招兵一千,只要一天,招兵一萬,只要一轉”的踴躍參軍景象。據不完全統計,在近10年的蘇區戰鬥中,桑植蘇區有5萬多人參加革命,為革命獻身的多達一萬多人;其中參加紅軍的有13000余人,犧牲5000余人,團級以上黨政軍幹部多達70余人。

  (賀龍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賀龍元帥當年生活過的房間。圖片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毛偉冬 攝)

  紅色旅遊重點突破 脫貧奔小康大步前進

  立足自身豐富的紅色資源做文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價值。桑植縣在扶貧開發過程中高度重視旅遊産業開發工作,堅持把發展旅遊産業作為穩定增長、推進轉型升級的核心舉措重點突破。全力推進劉洪景區建設,目前洪家關美麗鄉村建設、賀龍紀念館提質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紅六方面軍團司令部舊址維修項目已全面啟動開工。包括賀龍故居、賀龍紀念館、賀龍橋等在內的洪家關紅色景區已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一個大紅色旅遊基地的藍圖正在逐步形成。

  隨著旅遊業的開發,前來參觀遊玩的遊客越來越多,催生了周邊餐飲農家樂的發展。村民賀興勝就在賀龍紀念館旁邊開了家旅遊定點酒店,旅遊旺季的時候生意紅火,一家人忙都忙不贏,同時自己還在縣裏的電信公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日子過得很是滋潤。

  以旅遊為突破,同時推進蔬菜産業、大鯢産業和茶葉産業發展,項目推進穩步有序,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生産總值由2010年39.5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74.1億元,年均增長10.3%。財政總收入從2.7億元增長到5.1億元,年均增長13.5%。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23元,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83%。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