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千畝蔬菜“造血” 興國脫貧轉型記

2016年08月26日 10:49:3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網路媒體走轉改】千畝蔬菜“造血” 興國脫貧轉型記

   含田村蔬菜基地大棚內村民忙著翻地

  文/圖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從贛州的興國縣城出發,沿著便捷的鄉村公路前行,不到半小時便可到達傑村鄉含田村。百畝白蓮基地荷花競艷,千畝蔬菜基地大棚整齊,萬畝油茶基地在山間蜿蜒……走進含田村,扶貧産業發展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23日上午9點多,56歲的楊蘭英正在含田蔬菜基地大棚裏翻地、除草。“每天上班8小時,長工每天70元工錢,每月還有三天假,比起種田划算得多。”楊蘭英告訴記者,丈夫患有糖尿病不能幹重活,家裏發展動力不足,全家基本上只能靠她一人;小孫女正在上小學一年級,也需要人照顧接送,相比單純的種田,這份工作靈活很多。

  “一個月能拿近2000元工資,比以前種田收入高了很多。”楊蘭英笑著説。她所在的含田蔬菜基地規劃面積1000畝,建設連體大棚100畝、單體鋼架大棚900畝,主要種植蘆筍、番茄等,年産蔬菜5000噸、産值2000萬。基地參與種植貧困戶30戶、務工50多人。

  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蔬菜基地逐漸完善了排水、噴滴灌等基礎設施,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還專門聘請了山東壽光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改變傳統的蔬菜種植方式,實行錯季種植、專業發展,推行種植春提早和秋延後兩季蔬菜,提高種植水準和産出效益。“這樣貧困戶一年四季基本上都能來基地務工。基地還充分利用企業的成熟銷售渠道,與農超(公司)和學生營養餐供應鏈有效對接、共同受益。”該負責人説。

  含田村村民説,村子裏水源充沛,上游的攔河壩,使得村裏的水渠、灌排渠一年四季都有水,種植白蓮優勢明顯。在蔬菜基地不遠處,淡淡荷香清爽撲鼻。雖然到了8月下旬,百畝荷塘裏仍有朵朵荷花盛開。記者了解到,為幫助貧困戶增強發展動力,含田村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收80戶蓮農(其中貧困戶27戶)成為合作社社員,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技術指導,並以市場價收購白蓮,年畝産收入平均可達4000元。

  尤為可喜的是,興國縣傑村鄉萬畝油茶基地位於含田等3個村莊,規劃面積3萬畝,其中生態林1.7萬畝、油茶種植1.3萬畝,目前已完成林地流轉、人工整帶、苗木定植8500畝,年內全面完成基地開發建設,解決當地貧困戶用工500余人。

  “除了參加這些基地的務工,村民們還能通過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有錢賺了,自然很高興。”楊蘭英説。

  目前,含田村實現了多樣化形式帶動農戶發展,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達110戶396人,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按不同地類每年每畝可獲得400到600元收入;在資金入股方面,每戶貧困戶還可以通過扶貧信貸,投入基地發展生産,基地將對貧困戶按20%的年收益分紅;再加上縣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戶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不僅如此,村裏還實行反租倒包,基地給每戶貧困戶免費提供2畝大棚,以及噴滴灌設施、種子、肥料、農藥等,每戶每年可增收2萬元。

  自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含田村推行“選準一個産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産業發展模式,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積極探索産業扶貧新模式,在做大做強傳統種養産業的同時求突破、求創新、求轉型,大力培育油茶、蔬菜、白蓮、光伏發電等特色優勢産業,走出了一條産業扶貧的新路子。

  “産業扶貧是貧困戶脫貧的突破口,也是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的最有效方法。要幫助貧困戶實現快速增收、穩定增收、持續增收,就必須堅持‘漁魚並授’理念。”傑村鄉黨委書記危先民這樣説。

  現在,含田村村民有人在基地務工,有人採摘蓮蓬在蓮池旁叫賣,有人在家裏“坐享”股金收入,含田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戶,通過務工、入股等多項形式,共用著産業發展的新成果。

  其實,含田村的轉型發展恰恰是整個興國縣扶貧發展的縮影。目前興國縣出臺了光伏、蔬菜等6個産業發展方案,率先啟動了4個光伏扶貧貧困村,近年來還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兒童福利院也正式投入了使用,並不斷開展“興國表嫂”等家政培訓班,紮實推進農網改造升級……

  先“輸血”再“造血”,正是扶貧工作的重要內涵。含田村如此,興國縣也同樣如此。

[責任編輯:盧佳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