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8月10日電 題:久久為功綠承德 生態屏障護京城--河北承德森林覆蓋率增長近十倍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張百新、張洪河、曹國廠
承德,地處冀北,南接北京,方圓3.95萬平方公里。
近日,記者在承德壩上壩下驅車2000公里,所到之處鬱鬱蔥蔥,林果飄香,溝溝坎坎都是樹,漫山遍野芳草青。然而,30多年前這裡還是北京沙源地之一,當“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危急信號發出後,國人上下為之擔憂。
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努力,如今承德已被3360萬畝森林覆蓋,成為護衛首都的“綠色長城”,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吸引一批批綠色産業紛至遝來,裂變為“利從綠來、綠中得利”的強勁發展動力。
茫茫荒漠造出千萬畝林:久久為功綠承德
夏秋之交,通往承德的路上車水馬龍,域內諸多景區遊人如織。“天然氧吧”“到這裡洗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們對這裡的生態美景由衷讚嘆。
承德因“避暑山莊”而聞名於世。所轄塞罕壩曾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康熙年間在此專設“木蘭圍場”。然而,清末國庫空虛,加之民國戰亂、日寇侵略,茫茫林海砍伐殆盡,變成“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禿山荒嶺。
“樹太少了,水衝沙壓農田,吃飯取暖都困難,盼著樹快長起來。”圍場縣大碾子村80歲的村民李國明説,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承德森林覆蓋率僅為5.8%。專家憂心忡忡:不出50年沙漠將“兵臨”北京城下。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承德成立60多個國有林場,幾代人可歌可泣的造林史詩拉開序幕。現年76歲的趙振宇,是塞罕壩林場第一批建設者,“那時風沙卷著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一個窩鋪住進20人,沒有門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吃的是黑莜面窩窩頭,就著鹹菜,喝著雪水。”在極其艱苦條件下,造林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築建“綠色長城”。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風沙入侵”的形勢依然嚴峻。承德林業局副局長牟廣澤説,改革開放後,國家和承德先後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戰略工程,給造林不斷增添新動能。
“承德巨大的生態成就,還在於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承德老林業專家蘇鳳海説,真正調動群眾造林積極性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承德在全國較早出臺了拍賣“四荒”、鼓勵大戶承包;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全國率先設立公益林、商品林分類經營改革試點;率先設立森林綜合效益改革試驗區……“多年來政策保持連續性,群眾有了積極性,林業有了大發展。”
到去年,承德市有林地面積達到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升至56.7%,比新中國成立初提高了近十倍。馬鹿、黃羊等食草動物大量繁殖,狼群、禿鷲等食肉動物不斷出現。
茫茫林海縛住漫漫黃沙:生態屏障護京城
北京正北直線距離110公里,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曾是首都風沙源之一。“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這看似描繪一幅美好鄉村畫面,其實是豐寧當年遭受風沙肆虐的印證:黃沙埋了墻,流沙壓塌房,種地不打糧。
時間回溯到2000年,豐寧縣鮮見今天的蒼翠,一年發生沙塵暴20多次,沙區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北京方向推進。當年,國務院主要領導到豐寧縣小壩子鄉考察,看到村民周慶榮家房屋幾乎被沙塵埋沒時,心情十分沉重。“防沙治沙刻不容緩”成為當時媒體報道的焦點。
面對嚴峻形勢,承德幹部群眾下定“把風沙擋在腳下、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決心,以庫區周圍、風沙前沿、河流源頭等生態脆弱區和環城鎮周圍生態敏感區為重點,構建起壩上防風固沙林、北部水源涵養林、中部水保經濟林和南部經濟林等4大林區為主的“生態屏障”,“沙進人退”逐步成為歷史。
如今,承德已建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壩上沙化面積減少到713萬畝,比30年前減少36.8%,涵養水源能力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和先行示範區,成為“華北最綠的地方”。
16年過去,如今的小壩子已被濃濃綠色覆蓋。村民周慶榮和兩個孩子早已不再放牧,而是在村裏的一家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上班,除了退耕還林的生態補償外,還能拿到2000多元的月工資,過上了自己盼望的好日子。
有關權威評估報告顯示,承德3360萬畝有林地,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444萬噸、釋放氧氣11016萬噸、滯留灰塵8032萬噸、涵養水源66.2億立方米。
承德地處灤河、潮河、遼河、大淩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雲兩個水庫上游。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張家口和承德被定位“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目前,承德年均水資源總量37.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北京供水4.73億立方米,向天津供水5.4億立方米。
綠水青山變成“聚寶盆”:利當下惠後人
儘管承德還有47萬貧困人口,但全市森林資源資産價值量達8.2萬億元,這一巨大的生態“聚寶盆”,吸引著旅遊、大數據等綠色産業接踵而至。
承德避暑山莊皇家遊、山水風光遊、滿族蒙古族鄉土風情遊等,讓中外遊客流連忘返……目前,全市已建起旅遊型鄉鎮72個、旅遊型村莊近200個,建成採摘園、休閒農莊、農家樂3600多處,從事鄉村旅遊農戶5.5萬家,年遊客量349萬人次。
承德還建成了以興隆、隆化、灤平和承德縣為重點的30多萬畝山楂基地,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山楂食品加工基地。平泉縣以70萬畝山杏林為基礎,構建了“山杏—杏核—杏仁—杏殼—杏仁露—活性炭工藝品”迴圈經濟産業鏈,山杏産業鏈上的産值約9億元,帶動全縣7.5萬人就業。承德目前經濟林達900萬畝,農民每人平均林果年收入近3000元,實現綠利雙贏。
“清風凈水送京津,資金項目引進來”。承德憑藉良好生態環境吸引中關村大數據産業園、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生態軟體園、世欣藍汛大數據産業園、匯源果汁食品飲料等一大批新興産業項目簽約落地。
今年4月19日,承德市與中電長城網際、軟通動力、大唐融合、南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10多家大數據企業及科研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4項,計劃總投資205億元。
“承德生態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幾代人久久為功的結果。”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不能砸掉‘金碗’換飯吃,也不能守著‘金碗’沒飯吃,必須保護與發展並重,才能更好實現‘利從綠來、綠中得利’,才能功在當下惠及子孫。”
承德在全國率先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作為幹部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給自己帶上“緊箍咒”,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神”。關停取締100多家生態環境不達標的礦山企業,開展“百礦關閉、百礦披綠”,力爭用5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建成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
在一部剛剛修訂完畢、長達77萬字的《承德林業志》中,前人曾用“叢林山麓,繚心漣漪”,寫盡了承德環境的優美;也有“抬頭望山禿,低頭見河干,山地脫皮下河川”等詞句令人唏噓。“以史為鑒,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如此,才能無愧於後人!”周仲明説。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