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農曆十二月十二

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河北涿鹿教改失敗 辭職局長:這屆家長校長不行

2016年08月11日 07:02: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原標題:涿鹿的教育改革為什麼失敗

  對主政者來説,教改是宏觀層面上的“大事”,但對實際授課與學習的師生而言,教改卻是由大量細枝末節的“小事”組成的。

  可能沒有人能想到,河北涿鹿會因為一場失敗的教育改革,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的教育新聞版面上。

  這場教改的主要推手是在3年前走馬上任的縣教科局長郝金倫。在他的大力倡導下,涿鹿縣開展了一場相當前衛而有“素質教育”色彩的“三疑三探”教育改革。所謂“三疑三探”,是指“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是一種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著重培養批判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此前,在河南省西峽縣,這套教學模式取得了成功。因此,郝金倫在剛開始推行這項改革時充滿了自信。

  但是,改革從一開始就遭遇了很大阻力。總有學生和家長向學校和教科局投訴,聲稱“三疑三探”打亂了原有的教學安排,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取消改革;在教師群體之中,這項改革也不得人心。今年7月,涿鹿縣縣委、縣政府下發通知,在全縣中小學全面停止“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郝金倫則表示將辭職。

  涿鹿縣的教育水準一直不甚理想,許多學校的教學方式也確實十分落後。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在其他地區已取得良好成果的新型教育模式,確實是合理的選擇。加強“素質教育”,也是教科局長的分內職責。然而,有著良好初衷的改革為何落得如此下場,不禁讓我們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一種教學模式“南橘北枳”。

  郝金倫自己的想法頗為樸素,那就是“這屆家長、校長不行”。在他看來,改革失敗的原因就是學生、家長和校長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援改革。我在涿鹿有一些親戚,根據我的實際了解,這種説法既對也不對。説這種説法對,是因為涿鹿縣絕大多數師生和家長確實對這項改革不感興趣;而説這種説法不對,則是因為師生和家長對這項改革的不滿事出有因。

  不論在新聞報道裏,還是在我了解的個案中,師生和家長不滿的原因都是改革過於倉促,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對主政者來説,教改是宏觀層面上的“大事”,但對實際授課與學習的師生而言,教改卻是由大量細枝末節的“小事”組成的——既要準備教材、教學大綱、考試製度等配套內容,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予一定過渡時間,讓學生不至於“蒙圈”。涿鹿縣的改革幾乎是在一夕之間,許多學生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新教學模式,這才引來了一片質疑。

  突如其來的改革不僅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困擾,也對各校校長和教師形成了巨大壓力。在教科局要求下,許多學校不得不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開工“三疑三探”。改革剛開始時,“三疑三探”在一些學校成了應付領導視察的花架子。領導一走,立刻切換回原來的教學模式。縣裏對不積極配合改革的教師採取了罰款等措施,進一步激起了教師對改革的反感。對校領導來説,改革要承受師生的壓力,不改革要承受上級的壓力,成了受“夾板氣”的群體,怎麼能指望他們支援改革呢?

  涿鹿縣過於簡單、粗暴的推廣方式,把好事辦成了壞事。如果這項改革能更加平穩有序地開展,如果主管部門願意用更多精力向學生和家長解釋新制度的好處,如果教師能有更多時間適應新制度,結果也許會更好。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