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平:形成優良學風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2016年06月15日 15:36:58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七論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知識分子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從4月的網信工作座談會和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到5月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密集面向知識分子發出號召、作出鼓勵、提出期望。言語之間的拳拳深情、殷殷期盼,讓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發出“又一個春天來了”的由衷讚嘆。其中,總書記關於“形成良好學風,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的號召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引發廣泛共鳴。

  明確的問題導向是總書記此番針對學風問題講話的鮮明特徵。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的中國學術界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不良之風:弄虛造假、“近親繁殖”、學術腐敗 從學術泰斗到普通學子無不對此深惡痛絕。以至於在不少網民眼中,教授成了“叫獸”,專家成了“磚家”。可以説,學風問題一日不解決,無論是哲學社會科學還是科研技術領域,都難以完全激發和釋放出廣大知識分子的活力動力。

  扭轉學術不良之風的關鍵在於什麼?用總書記的話説,就是知識分子首先要有“天下為公、擔當道義”的情懷。從踏進學術之門伊始,就應當明確自己搞學術、幹科研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只有將“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索之心和“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時刻挂在心間,才能不懼誘惑、不怕寂寞。如果嘴上説的是多拿項目多出成果,心裏想的是陞官發財、名利雙收,那麼前行的道路只會越來越窄。實際上,為了不辱使命、救死扶傷發現青蒿素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坐了十年“冷板凳”,沒發一篇論文的“諾獎級”非名校副教授韓春雨,這些榜樣都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了當代知識分子應當如何對待學術研究、如何對待使命責任。

  誠然,僅僅依靠道德説教,優良的學風不會一蹴而就。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根本上還要革除學術界固有的積弊頑疾,建立起正向激勵的體制機制。學術科研面前,最怕短視病和功利心佔了上風。如果只把能不能儘快投産、短期盈利作為衡量標準,而對那些需要長時間試錯,積累質變的基礎研究冷眼相待;如果總用論文發表的篇數、行政級別的高低來評估知識分子的績效,那就只能換來浮誇風、攀比風、造假風乃至對優秀人才的逆向淘汰。要知道,許多科技領域的“無用之用”實乃大用——沒有孟德爾“不務正業”發現的遺傳規律,何談基因技術?沒有居裏夫婦對放射性的大膽探究,哪來核電技術?還要知道,科研既不是流水線,也不是機械化大生産。必須遵循知識分子工作特點和規律,讓行政工作、科研經費、評價體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知識分子把大量精力花在拉關係、搶項目、評職稱上。同時,營造良好學術生態還少不了有牙齒的硬措施。要通過制度和不徇私情的鐵面執紀,讓濫竽充數、心術不正的學術騙子、販子們徹底喪失拉大旗作虎皮的機會和空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術科研的成大成者,無不是實現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高度統一。只有真正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起“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中國學術界的春天才能實現春色滿園、春意盎然的大繁榮大發展。(國平)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