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9日消息(記者 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一兩年,各種外賣類APP發展得如火如荼。拿起手機,動動手指就有人送餐到府,吃飽喝足也不用刷碗收拾,可謂是省水省氣省時間,也難怪消費者越來越青睞這種用餐方式,但不知道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有沒有留意到這些外賣的包裝盒和包裝袋。
有人簡單的算過一筆賬,拿目前三大外賣平臺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的數據來看,平均每天訂單量大概在700萬單左右。即便一單外賣只用1個塑膠袋,按照每個塑膠袋是0.06平方米來計算,總面積就達到了42萬平方米,能夠覆蓋上59個足球場。
一份外賣裏,一般會包含哪些包裝材料?記者詢問某網路訂餐平臺外賣員獲知,除了兩到三個塑膠餐盒、一到兩層塑膠袋外,還有一次性筷子,塑膠湯匙、塑膠湯杯等。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再生塑膠分會秘書長盛敏介紹,這些材料本身確實具有回收價值,但回收價格不高。以目前作為主流餐盒使用的純聚丙烯(PP)透明餐盒更是品質較高的塑膠材料之一,收購價格也不過每公斤2、3元錢。同時,作為外賣食具使用後,已經基本無法進入回收鏈條。
盛敏説,因為是裝了餐飲食品後,一般來説是不會進入回收循環系統的,因為他這上面會有油污啊菜湯啊還有米飯這些附著物,不是説你能夠把這個一倒出來就沒問題了,所以只能進入垃圾處理系統。從回收情況看,無論是拾荒者還是回收企業,他在前端一般只會選擇可樂瓶啊這類比較簡單的類型品,像這種飯盒是無法被回收的。
裝過食品的餐盒一定不能被回收嗎?盛敏説,如果能夠進行足夠的清理和嚴格的分類回收,才有可能。比如在日本,對於外賣塑膠餐盒的前端處理,是由點餐人承擔的。這些餐盒被使用後,點餐人必須承擔清理工作並送往指定的回收點。而從目前來看,國內每天數以百萬計的外賣餐盒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上述要求,也缺乏專業化的企業從事前端回收工作。
那麼進入到垃圾處理系統的塑膠餐盒和包裝,對於環境又帶來多大的壓力?盛敏介紹,對於塑膠垃圾,焚燒和填埋仍然是兩類主流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實現。
盛敏説,外賣興起之前,這類東西也是一直有的,比如説你在外吃飯打包回家,丟棄後也是進去城市垃圾處理系統,從技術上來説,無害化處理這類東西是沒有問題的。
相比之下,更加麻煩的是這類垃圾增長的速度和數量。
雖然“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倡導已經持續了近十年,但作為業內人士,北京某再生資源回收公司總經理劉權感覺,仍然只是口號。最麻煩的是,作為外賣更加普及的大城市,並沒能在一開始就考慮可能的問題和應對之策。
劉權表示,對於垃圾的重視是嚴重滯後不足的。現在全國大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是非常不足的,建設速度是遠遠趕不上垃圾增長的。
拿北京來説,去年官方數據顯示,整個進入垃圾焚燒和填埋場的量在790萬噸,前年是733萬噸,大前年是672萬噸,能看出來這個增長的幅度就是很大的。現在這種網路生活的轉變速度真的非常快,在發展這個同時就應該考慮到負面影響,比如説垃圾增加就是現實,你就得加大處理設施的投入,加大力度來處理,處理好,應該在最初就考慮這樣一個應對措施。
隨著外賣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如何減少外賣帶來的垃圾污染,的確已成為需要消費者、商家、外賣平臺和回收産業共同思考的難題。
其實和外賣相似的還有快遞包裝。數據顯示,快遞業每年使用膠帶170億米,塑膠袋使用量達到82億個。在業內看來,這兩類塑膠包裝成本都不高,消費者幾乎不用付出太高代價,處理的壓力基本由社會進行承擔。有專家認為,在探索更為有效且可行的回收方式的同時,應該建立廢棄塑膠回收利用補貼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建議,本著“誰收益,誰付費”的原則,外賣商家、平臺和消費者都應該為外賣垃圾處理的“買單”,補償回收利用需要的成本費用。
常紀文説,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可回收可迴圈的包裝材料,目前國家正在準備修改迴圈經濟促進法,下一步應該從法律上對外賣,快遞行業的包裝材料作出減量化,資源化的作出約束性規定,還應該用經濟手段讓消費者作出選擇,一次性的這種餐盒他回收難度大,企業利潤少,如果能夠增加一筆費用,這也可以倒逼消費者選擇可以重復利用的食具盒。
“十三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將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一些地方也開始嘗試對這類新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試點。
合肥市城管局宣傳處處長李大勇説,我們在今年3月份開始試點將這些塑膠垃圾玻璃製品包裝紙盒進行分類的資源回收,我們對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的市民給予物質獎勵,想通過這種方式把這些實際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起來。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