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保國教授家裏的書櫃上,一個壓膜封存的葉子標本已經放了很多年,在標本旁可以清晰地看到兩行字——拼將一死酬知己,裁紅剪綠任由之。張夢琪 攝
學生跪拜恩師:傳承精神 完成老師遺志
“老師雖然離開了,但我卻總覺得他還在,每個場景都是那麼的熟悉,似乎還能聽到他在我耳邊的諄諄教誨……”李保國的博士生孫萌每次談起恩師,都淚流滿面,“雖然是弟子,但老師早把我們當成他的孩子,還沒來得及盡孝心,老師就走了,這將是弟子們終生的遺憾。”孫萌説。
4月12日,在李保國的追悼會上,他安詳地躺在水晶棺裏,成片的花籃花圈上寫著他的名字。弟子們幾次跪別恩師,無法接受。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您的親生兒女,看好您的身體,讓您長命百歲,安享晚年。”弟子們一遍遍呼喊。
李保國不僅是科技攻關的高手,也是甘為人梯的良師。
他常説:“一個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堅,力量也有限。我要讓更多學生成長為紮根山區、服務‘三農’的有用之才。”
30多年來,李保國先後承擔了57項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大批學生被他“趕”到田間地頭,把所學知識與生産實踐結合。
“他一直都上著本科生的課,我説你實在忙不過來就象徵性地上幾次課,剩下的給年輕老師分分。他堅決不同意,説要從本科階段開始引導,使學生熱愛農林專業。”河北農大林學院黨委書記盧振啟説。
李保國帶的碩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從今天起,我們會擦乾眼淚,學著獨立,早日完成科研試驗、畢業論文,沿著您的腳步,把您的精神傳承下去,讓太行山更綠,讓更多的老百姓脫貧致富。”孫萌説。
“從太行山麻岩山地到乾旱丘陵崗地,他畢生致力於山區綜合開發治理和特色優勢資源産業化技術體系研究與推廣。”河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齊國輝説,“這30多年,他幹了比普通人70年還多的工作。我們要沿著他的足跡,幫助更多太行山貧困群眾致富。”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願做太行山上一棵樹。我的根,永遠紮在這裡。”生前,李保國曾如是説。如今,他的精神,將永遠矗立在太行山上。年年太行披綠之時,人們會一次次憶起他的功績。在人民心裏,李保國永遠與太行一體,與群眾相依。
[責任編輯:李學磊]